Super User

Super User

岳麓书院

       位于长沙市湘江畔岳麓山下,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公元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南宋理学家朱熹等曾在此讲学,据说,鼎盛时期从学有千人之众。 从岳麓书院至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历史,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白鹿洞书院
       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江西省星子县内。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宋仁宗五年,改称“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并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后又与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南唐升元四年(940),南唐政权在李渤隐居的地方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这是一所与金陵(今南京)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北宋初年,江州的乡贤明起等,在白鹿洞办起了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从此开始,但不久即废。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白鹿洞书院才扬名国内。朱熹不仅重修了白鹿洞书院,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
  《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19世纪末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今星子)中学堂管理。宣统二年(1910),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国民党时期,蒋介石准备要南昌中正大学接管白鹿洞书院,但未实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保护和维修。1959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成立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设置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白鹿洞书院建置;1990年成立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现在,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嵩阳书院
         在河南省郑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嵩阳书院与河南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麓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



应天府书院
        又称睢阳书院,前身南都学舍,原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县城南,由五代 后晋 杨悫所创,并列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于繁华 闹市,历来人才辈出。靖康国难时(1126),金兵南侵,中原沦陷,应天府书院被毁,学子纷纷南迁,中国书院教育中心随之南移,应天府书院没落。历朝虽有人曾重修书院,但未能成功,今天应天府书院只剩下残存的建筑,供人瞻仰。



鹅湖书院
       位于江西铅山县鹅湖山麓,山为武夷支脉,因山上有鹅湖得名。 具体位于原鹅湖寺西侧,距河口镇15公里。与吉安白鹭洲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齐名,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在此聚会讲学。四子殁,信州刺史杨汝砺筑“四贤祠”以资纪念。淳祜十年(1250),朝廷命名为“文宗书院”。明景泰四年(1453)重建时,称“鹅湖书院”。书院建筑背山面畈,占地约5400平方米。八百余年来,递废兴,建筑规模几经变动。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修建后的基本布局为:院墙前临照塘,墙内左义门、右义门。建筑共六进:一、头门;二、青石碑坊;三、泮池,池上有雕栏石拱桥,泮池两各有一碑亭;四、仪门,三楹,两翼有庑廓;五、会元堂,五楹;六、御书楼。东西两廓各有读书号房20幢。1957年,江西省文化厅拨款重修,1959年,被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遭“红卫兵”的破坏。1983年,省文化局拨款重修,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05月25日,鹅湖书院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书院占地8000平方米。书院前面有石山作屏,山巅巨石覆盖,石尖耸立,千姿万态,突兀峥嵘。左右两侧山势合抱,重峰叠峦,苍翠欲滴。其左侧山顶,还有飞瀑倾泻而下。书院所在的山谷小平川,更是古木参天,曲径流泉,幽静无比。

白鹭洲书院

 
 
 
  在江西古郡吉安市区东部,于赣江中双水夹流之处,有一座如中流砥石的绿洲,这就是著名的鹭洲。东南洲头的绿树丛中,有两座重檐杰阁、岿然耸立的古楼,这便是闻名遐迩的白鹭洲书院主体建筑之一的风月楼和云章阁。白鸳洲书院创建于南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它和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齐名,合称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

豫章书院
        位于南昌府进贤门内(南昌第十八中学),书院始建于南宋,为清代江西省城书院。先后以理学祠、孝廉堂、书院等形式出现,为古代江西学术思想的传播、人才培养的著名官学机构。
  书院创建于南宋,为当时理学家们传播朱程之学的基地。到了元朝,由于元统治者把理学作为治国安民之道,对书院采取了扶植与控制相结合政策,豫章书院受此政策影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明朝初年书院处于沉寂状态,至明嘉靖年间才又得以发展。明万历三年,首辅张居正禁书院,豫章书院像全国其他书院一样停办,被迫卖田充边需,后又经江西巡抚凌云翼、潘季训修葺后改祀宋元明诸儒,称“豫章二十四先生祠”[即罗从彦(豫章)、陆九韶(梭山)、陆九龄(复斋)、陆九渊(象山)、李燔(文定)、黄灏(商伯)、张洽(元德)、吴澄(草庐)、吴与弼(康斋)、罗伦(一峰)、胡居仁(敬斋)、张元祯(东白)、欧阳德(南野)、邹守益(东廊)、罗洪先(念庵)、魏良弼(水洲)、舒芬(梓溪)、罗钦顺(整庵)、胡直(庐山)、罗汝芳(近溪)、王时槐(塘南)、邓以赞(定宇)、李材(见罗)、邓元锡(潜谷)],他们都是江西省内的理学名家,斐声海内,象山先生陆九渊更是一代儒学巨擎。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改名为“理学名贤祠”。康熙三十一年(1692)巡抚马如龙重建,聘南昌进士熊飞渭为山长;选江西各府、州、县、厅学之生员俊秀者入学。五十六年(1717)官方再次重建,而且布局有所不同,右为讲堂,左为祠堂,面向全省选拔数百名学子读书其中;第二年(1718),康熙皇帝御书“章水文渊”四字门额赐予书院,使书院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乾隆皇帝对书院亦较为重视,并对师长、士子两方面作了严格的规定,强调了人品为上的原则:“凡书院之师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负笈生徒,必择乡里秀异、沉潜学问者,肄业其中。其持才放诞佻达不羁之士,不得滥人”,并明令仿效白鹿洞书院“立之规条,以检束其身心”。在这种形势下,陈宏谋与郝硕两位巡抚分别从院规与院舍两方面下了较大的功夫,奠定丁书院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道光(1821—1850)及同治(1862—1874)时期,豫章书院在规模与藏书量方面得到了继续扩展;光绪(1875—1908)初,一度改为举人书院,名曰“孝廉堂”,堂称“孝廉书院”,并立有《孝廉书院碑记》。由于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重视,豫章书院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型书院之一。
  及至晚清,受西学东渐观念的影响,光绪二十四年(1898),朝廷明令停办,二十八年(1902)江西巡抚李兴锐乃将之改建成“江西省大学堂”,学生由省内各府县保送,三十年(1904)又改作“江西省高等学堂”,校舍迁往贡院;宣统元年(1909),改成“江西实业学堂”;民国建元,为适应新型工业的发展,改称“江西省高等工业学堂”。1949年后,一度改作南昌大学工学院、洪都大学。


五峰书院
        位于浙江永康方岩五峰景区的寿山石室。南宋乾道八年(1178年)陈亮假此设帐授学,寿山石室声名鹊起,渐成气候。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秋,朱熹提举渐东常平茶盐举行荒政巡历婺州,访陈亮于五峰。优游之余,乃请朱熹主讲席达半月之久,四方学子趋之若鹜,从学同游者常在三四百人,颇极一时之盛。因此,五峰书院尽管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正式建成,其肇始之功却非陈亮莫属。清代康雍乾之后,国运日衰,五峰书院逐渐蜕变成祭祀型书院。民国25年(1936年),永康县名胜管理委员会筹资对日趋颓败的五峰书院等进行简单的修葺。1937年抗战爆发,次年浙江省政府搬迁方岩办公,五峰书院被辟为省主席办公室。解放后,五峰书院受到了较好的保护。1959年以书院为基础兴办永康师范学校。1982年5月,五峰书院由县人民政府公布,列为县级重点保护单位,总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1997年8月,由少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尔后,旅游局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对统称为五峰书院的石洞建筑群(包括丽泽祠、易学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精心修缮,柱础梁架结构不变,穿斗丁拱不事雕饰,较好地保留了明代建筑的法式和覆崖为顶的石洞建筑风格。


莲池书院
        坐落于河北保定,因莲花池得名,古莲池为元代汝南王张柔初建于1227-1234,后因地震耳严重损毁,直到明后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从那以后,莲花池成为当时达官贵人云集的场所。清雍正11年(1733年),总督李卫修建莲池书院,当时书院人才济济,扬名天下。尔后又被修建成为皇帝行宫,至此达到极盛。莲池书院中山水楼台参差错落,形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园内琼楼与各上的奇花珍卉、先秦零售雕刻陪衬着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尽托于山山水水之间,俨然一幅写意的中国山水画,因此书院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其中以传说中老木匠以“莲叶托桃”揭露慈禧卖国丑行的传说最为人熟知。在20世纪初,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侵入保定,将当时造价千万的古园中的珍贵文物抢劫一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它才在人民政府的修缮后恢复了昔日的光彩。

    古莲花池,地处保定市内闹市区,正门坐南朝北。总面积为2.4万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积7900平方米。池水以中心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塘,蜿蜒曲折的东西二渠将两塘沟通一体。南塘呈半月形,外围峭壁环峙,松柏滴翠。北塘呈不规则矩形,四周玉石堆岸,杨柳垂丝。水心亭居其中。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园中诸景建制小巧玲珑,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莲池实为我国北方古代园林明珠,前人曾用“几疑城市有蓬莱”形容她。  

   古莲池初名雪香园,为元代汝南王张柔开凿,约建于公元1227年至1234年。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代以后的志书,就把它随俗称为“莲花池”。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以激人励己: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从此,莲池成了达官贵人云集的场所,“水鉴公署”也成了莲池的别称。到了清代,兴建了莲池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莲池又辟为皇帝的行宫,皇帝多次出游驻跸。古莲池几经修建,达到了极盛。园内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珠玑珍玩,以及奇花异卉,仙禽灵兽,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尽托于山山水水之间,交织成画,交织成诗。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  

   1900年10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侵入保定,纵兵大抢三天,造价千百万两白银的莲池古园,珍贵文物被抢劫一空,亭、台、楼、阁化为灰烬,一片断壁残瓦。浩劫以后,虽经修整,却难以恢复原貌。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屡经修缮,莲池才逐渐恢复了妩媚绚丽的风光。  

    信步莲池,随处可遇佳境。园中最大的假山,由沟通南北两塘的东渠环抱。山上怪石林立,远看有的似玲珑宝塔,有的像仙鹤引颈,有的如猿猴搔耳,有的同骏马奔驰。山顶有观澜亭,下观北塘参差错落的莲叶,如碧涛波澜。山中有篇留洞,由块石精叠巧筑而成,在灯烛照耀下,可见幻影迭生。洞中及洞内岸壁上,有乾隆皇帝手书的即景诗刻石。山下有一座汉白玉石桥,原名“绿野梯桥”,为元代所建,与赵州桥有异曲同工之妙。沿桥向东,可通竹林深处的寒绿轩;向西,可去中心岛上的藻咏亭。浏览一下濯锦亭、高芬轩、红枣坡、不如亭、六幢亭,以及响琴涧、响琴榭、响琴桥等建筑,也各有佳妙,传有史话。“莲叶托桃”,是园中亭顶的独特造型。绿色翻卷的大莲叶正中,托着一只大红桃。这一构制新奇而又自然。传说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慈禧太后扮成村妇,连夜出逃。有一位老工匠,便在莲池设计了“莲叶托桃”的亭顶样式,谐“连夜脱逃”之音,意在揭露慈禧太后丧权辱国的丑行。慈禧太后回京路过保定,看到“莲叶托桃”恼羞成怒,当即传旨杀了这位老匠人。  

    君子长生馆,紧邻北塘西岸,半面建在水上。它典雅洁净,超凡脱俗,好似水中宫厅。正门高悬“君子长生馆”匾额,寓意君子之德,如池中出淤泥而不染、历久繁茂的莲花,与世长存。该馆为歇山五脊庑殿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四周庑廊环抱。隔扇门窗均为步步锦图案,苏式彩绘雕梁画栋,十分精美。正间前面突出有罗锅脊抱厦三间,抱厦之外有平台建于水上。馆南北有配房,一称小方壶,一称小蓬莱,益增其古色古香、优雅清幽之氛围。  

    莲池园藏石刻可谓一大景观。仅北塘北侧的碑刻长廊,就长达33米,嵌有三段82方碑刻。这里有一段艺林翰墨佳话。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直隶总督那彦成将珍藏的褚遂良《千字文》、颜真卿《千福碑》、怀素《自叙帖》、米芾《虹县诗》、赵孟頫《蜀山图歌》、董其昌《云隐山房题记》、《书李白诗》等七种真迹和旧帖,镌刻在38方石头上,定名为《莲池书院法帖》,赠送给莲池书院,为莲池碑刻的发端。迄今,游人仍可欣赏这些格调高逸、技法超绝的书法瑰宝的永恒之美。  

   莲池不仅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闻名,更因与莲池书院同处一址而名声大震。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在莲池北部建直隶省最高学府莲池书院。书院院长多为学识渊博之士,如章学诚、祁韵士、张裕钊、吴汝纶等,开设西文(英语)、东文(日语)学堂,招收外籍留学生,聘请外籍教师等。使学院“声播四方”,吸引着“四方贤隽担簦负笈受业门下者,趾踵相接”,培养出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1952年11月22日,毛泽东主席曾莅临莲池故地重游,他说:“莲池之所以有名,关键是莲池书院有名,莲池书院在清末可称为全国书院之冠”。

东坡书院

 
 
 
  位于海南岛儋州市中和镇的东坡书院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时候是儋州府所在地,弯弯曲曲的村街,全用青石板铺成,古庙古寺石碑随处可见。 古老的东坡书院就在一片椰林之下。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东坡被贬为琼州别驾。他先住在儋州官舍里,后被上司逐出,便在桄榔林里盖了几间茅 屋居住,命名为桄榔庵,苏东坡与当地人结下深厚感情。檐州州 守张中和黎族读书人家黎子云兄弟共同集资,在黎子云住宅边建 一座房屋,既可作苏东坡及其少子苏过的栖身之处,也可作为以文会友的地方,苏东坡根据《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为房屋取名“载酒堂”。以后,苏东坡便在载酒堂里会见亲 朋好友,并给汉黎各族学子讲学授业,传播中原文化。
  清代,载酒堂改称东坡书院。书院旧址虽已经历了900 年的风雨侵蚀,但当地人民出于对苏东坡的怀念仰慕之情,几番修建、 扩建,现在东坡书院已完全恢复了当年风貌,成为颇具规模的旅游点。


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旧址在无锡市东门苏家弄内,为明东林党人讲学和议论朝政活动的中心。东林书院原为北宋理学家杨时(1054—1135)讲学遗址,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革职还乡的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与同邑高攀龙等人,在常州知府欧阳东风和无锡知县林宰的支持下,于当时讲学遗址上创建东林书院。因东林书院的讲学活动引起了阉党的强烈妒忌和反对,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诏毁天下书院。十二月,阉党魏忠贤罗织东林罪名,矫旨向全国公布了一个309人《东林党人榜》,在全国实行公开通缉逮捕,致使一大批正直官员惨遭杀戮。高攀龙也因不屈逮捕而投水自尽。天启六年四月,除道南祠外,书院被强行拆毁。崇祯时(1628—1644),阉党失势,东林冤案昭雪,又下诏修复书院。1981—1982年进行重修。
  原址规模较大,书院前有“东林书院旧址”石牌坊一座。现存建筑有东林精舍、道南词、东林报功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时雨斋、康熙碑亭等,并收书院保存的明、清20块碑刻,嵌置于堂民的两壁上。1981—1982年进行重修。已对外开放。



石鼓书院

 
 
 
  建于湖南衡州石鼓山,故名。初,唐朝刺史齐映,建合江亭于山的左侧。宪宗元和年间,州人李宽筑屋山巅,读书其中。宋太宗至道三(997年),州人李士真请求郡守在这里建立书院,招收生徒讲学。朝廷赐“石鼓书院”敕额。《文献通考》列为“宋兴之初天下四书院”之一。仁宗时一度荒废,到南宋孝宗时,因旧址复院扩建,规模益增,迄宁末不废。朱熹曾为之作记。

概述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196年的历史。原址在湖南衡阳石鼓山,时衡州名士李宽在石鼓山寻真观旁结庐读书,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赐额“石鼓书院”,遂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经唐、宋、元、明、清各朝,书院屡经扩建修葺,韩愈、周敦颐、朱熹、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等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其状蔚为壮观。书院主要建筑有武候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

历史
  原名李宽中秀才书院。唐元和中(806-820)李宽中于石鼓山寻真观结庐读书。
       刺史吕温曾访之,并作《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日记其事。宋至道三年(947) 宽中族人士真据其故事,复修书院,“会儒士讲学”其中。景二年(1035)知州刘沅(一作刘阮)秦清仁宗皇帝赐学田及“石鼓书院”额,遂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其后,改为州学。谆照十二年(1185),部使者潘田青(一作畴)就原址建屋数间,榜以鼓额,“将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未竟而去。提刑宋若水继成,奉先圣先师之像,集国子监及本道诸州印书藏其中。请朱嘉作记,诫诸生勿为科举功名所乱,而要辨明义利,有志“为己之学”。时戴溪为山长,与诸生讲《论语》,有《石鼓论语问答》3卷。七年林田井学教授兼山长凡三年,“补葺经创”,鼎新书院,并刊大字本《尚书全解》40卷开庆元年(1259)毁于兵景定元年(1260)提刑俞琰(一作俞炎)命山长李访“扫地更新”,“尽复旧观”,增辟园圃,仰高楼,取明德新民文章,为诸生丕扬其义,绝响再闻,士风作振”。提刑黄斡又置田35亩,“以赡生徒”。元仪继续办学。然其田于至元十九年(1292)为灵岩寺僧强占,经邓大白、王复、康庄、程敬直等历任山长长达62年争讼,才得归还。元末又毁于兵火。明永兵十一年(1413)知府史中重新书信6间以待旅游学者,有礼殿祀孔子。乾张祠祀韩愈,张木式。天顺,弘治间均有修葺。正德四年(1509)叶钊为山长,讲圣贤身心之学、道德之首,剖晰疑义、阐发幽微“时学者翕然云从”。嘉靖间,湛若水。至“石鼓”讲论“体认”之学,邹守益亦来大倡“良知”之说。二十八年,知府蔡汝浦以其为朱、张、湛、邹“过氏之地”,乃重整书院、扩建主静、定性二斋,订立规约,以学文敦行、辨志慎习、等伦常、识仁体训士、刊《说经札记》,《衡汀间辨》、《太极问答》等,“忘倦”达4年(1549-1552)。又请赵大洲、茅鹿门等“海内名公”讲学其中,诸士环听,“宛然一邹鲁洙泗之夙也”。万历四十的(1612)巡抚记事,观察邓云霄大修书院,以“铸士陶昆”、建有讲堂、敬义堂、回澜堂、大规模、仰高楼、砥柱中流坊、棂星门、风雩、沦浪、禹碑、合江诸亭、其他“殿祠号舍,罔不完葺”,规模极一时之盛,崇祯十五年(1642)提学高世泰修葺。明末毁于兵。
  清顺治十四年(1057),巡抚袁廓宇奏准修复,“复集诸生,岁时课艺”。康熙七年(1668),知府张奇勋扩建号舍20余间,“拔衡士之隽者肄业其中,每月两试之,士风称最盛”。二十八年,知府崔鸣捐俸“增其所未备”、“督率师徒援古证今,析疑问难”其中。时七贤祠、仰高、大观二楼,敬业堂、留待轩、浩然台、合江亭及东西斋房等、“日日髹、丹碧上耸、焕然巨观”。山长多一时之选,如陈正雅、余廷松、林学易、易廷彦、罗瑛、皆湖南名进士,然所援多为科举之业。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中学堂,三十一年改称南路师范学堂。民国时改为女子职业学校。抗日战争中,毁于战火。今辟为公园,尚有明清碑刻留存,有明新版《石鼓书院志》3种。


石鼓书院记
  宋·朱熹
  石鼓据蒸湘之会,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故有书院起唐元和间,州人李宽之所为。至国初时,尝赐敕额。其后,乃复稍徒而东,以为州学。则书院之踪於此,遂废而不复修矣。淳熙十二年,部使者潘侯始因旧址列屋数间,榜以故额,将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未竟而去。今使者成都宋侯若水子渊又因其故益厂之,别建重屋,以奉先圣先师之像,且纂国子监及本道诸州印书若干卷,而俾郡县择遣修士以充入之。盖连帅林侯栗诸使者苏侯诩、管侯鉴、衡守薛侯伯宣皆奉金费赍割公田,以佐其役,逾年而后落其成焉。于是宋侯以书来曰:“愿记其实,以诏后人。且有以幸教其学者,则所望也。”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为学,往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读书之所。而为政者,乃成就而褒表之:若此山、若岳麓、若白鹿洞之类是也。逮至本朝庆历熙宁之盛,学校之官遂遍天下,而前日处士之庐无所用,则其旧迹之芜废,亦其势然也。不有好古图旧之贤,孰能谨而存之哉?抑今郡县之学官,置博士弟子员,皆未尝考德行道义之素。其所受授,又皆世俗之书,进取之业,使人见利而不见义,士之有志为己者,盖羞言之。是以常欲别求燕闲清旷之地,以共讲其所闻而不可得。此二公所以慨然发愤于斯役,而不敢惮其烦,盖非独不忍其旧迹之芜废而已也。故特为之记其本末,以告来者。使知二公之志所以然者,而无以今日学校科举之意乱焉。又以风晓在位,使知今日学校科举之害,将有不胜言者。不可以是为适然而莫之救也。若诸生之所以学,而非若今之人所谓,则昔吾友张子敬夫所以记夫岳麓者,语之详矣。顾于下学之功有所未究,是以讲其言者不知所以从事之方,而无以蹈其实,然今亦何以他求为哉!亦曰:养其全于未发之前,察其几于将发之际,善则扩而充之,恶则克而去之,其亦如此而已,又何俟于予言哉!

诗篇
  石鼓书院
  宋 范成大
  古磴浮沧渚,新篁锁碧萝。
  要津山独立,巨壑水同波。
  俎豆弥天肃,衣冠盛事多。
  地灵钟俊杰,宁但拾懦科.
  石鼓动书院怀古
  清 刘正心
  郁葱青翠护层阴,仙洞危楼半出林。
  万户晓烟明夹岸,两江流水抱孤岑。
  夏王未剖金泥迹,蜀相坚依玉垒心。
  千顷波澜谁作砥,苍茫入望古犹今。
  舟夜过石鼓书院
  清 李稳
  石鼓空清似镜中,亭台涟漪画桥东。
  一团山影江边绿,几处灯光树里红。
  卖酒船逢前度雨,读书声送隔楼风。
  孤篷日夕天涯内,高咏帆樯起夜龙。
  石鼓山
  清 旷大中
  揽胜到衡州,应输石鼓幽。
  鼍梁悬七隧,虎踞瞰双流。
  北望长安远,南来吾道悠。
  会偕仙洞侣,联步入瀛洲。
  游石鼓书院谒七贤祠
  清 岳宏誉
  山形如鼓峙江边,旧有朱陵洞口仙。
  胜地蒸湘山水合,真儒唐宋七贤传。
  云中雁寺国青嶂,村里虹桥隐画船。
  千载渊源勤仰止,登楼一望意悠然。
  石鼓书院
  清 陶易
  旷代儒风喜未颓,一时讲院尽英才。
  双流环绕宫墙肃,乔木阴森士气培。
  祀典已崇新俎豆,诗篇长焕旧亭台。
  自今游屐休嫌扰,绿竹西溪一径开。
楹联
  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
  秀开百粤,看群贤事业名山。
  【左宗棠题湖南石鼓书院,岳麓书院亦有此联 】
  此真净绿唾不可;
  我实薄才歌奈何。
  【阮元 题衡州石鼓书院联 】
  不许岳云封古洞;
  但愿江月认残碑。
  【范研云 题湖南石鼓书院合江亭】
  修名千佛上;
  至味五经中。
  【湖南石鼓书院二门宋至道年间重建】
  愿分华山一半席;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李镐 题湖南石鼓书院留待轩】
  广厦构众材,报道蛟龙腾浪去;
  两水夹明镜,合信风月入亭来。
  【祝澹溪 题湖南石鼓书院】
  心远地自偏,问草庐是耶非耶,此处想见当日;
  江流石不转,睹秋水来者逝者,伊人宛在中央。
  【范鹤年题湖南石鼓书院武侯祠】
  是七二峰雄峻所钟,看砥柱中流,但莫赏青草烟痕,朱陵石迹;
  溯卅六湾波涛而上,听鼓角午夜,应不减船山灯影,岳麓书声。
  【周延俊题湖南石鼓书院大门】


茅山书院  
        又名金山书院,由处士侯遗创建于北宋天圣二年 (1024),地点位于现在的江苏句容的茅山,是北宋六大书院之一。现已无存。院址在江宁府三茅山后侧,故称茅山书院。侯氏在此教授生徒十余年。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经江宁知府王随奏请,朝廷赐给田亩,充书院经费。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迁至金坛县顾龙山之麓。

龙门书院
       上海龙门书院是上海中学的前身,由道台丁日昌于1865年 (清同治四年)在上海倡办,最初借用其它学堂进行教学,1867年 (同治六年)道台应宝时拨银1万两在吾园建设成讲堂、楼廊及学舍41间。1876年(光绪二年)道台冯光拨款增建校舍10间。
  1905年 (光绪三十一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度后,书院改为苏松太道立龙门师范学校,增建了楼房31幢,并将原二十二铺小学堂,改为附属小学堂,供师范生作实习用。1912年 (民国元年)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7年与江苏省立商业学校合并成为江苏省立上海中学。1933年 (民国22年)上海中学在吴家巷的新校舍落成,占地约500亩,上海中学即迁往新址。
  龙门书院旧址,于1935年建成了民居,名龙门村。该村为近现代优秀建筑,予以保护。
贵阳龙门书院
  贵阳龙门书院入口“龙门书院”位于浮玉桥南岸的翠微园内,康熙7年(公元1708年)因贵州巡抚刘荫枢而更名为“刘公祠”。刘荫枢先后三次在贵州任职14年,“政绩卓著,吏民讴歌”,故设祠祀奉。后祠堂建筑修茸,仍用“龙门书院”原名。


徂徕书院 泰山书院
   《诗经·鲁颂》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的吟咏,也有“徂徕之松,新甫之柏”的赞美,2000多年前就将泰山与徂徕山的美名传扬。
  到了宋代,泰山与徂徕山又因一脉相承的书院而一同名扬四海,那时,这一带的书院鼎盛一时,琅琅书声传荡在高山之之中……
  徂徕山在泰山东南侧,其最高峰太平顶与泰山玉皇顶遥相对峙,故有“泰山徂徕”相提并论的说法。宋景祐四年(1037年),名士孙复(996年-1057年)在泰山岱庙东南隅建信道堂,后移至泰山脚下,定名泰山书院。宋宝元元年(1038年)至康定元年(1040年),徂徕山人石介(1005年—1045年)在家乡服丧期间,在徂徕山长春岭创建徂徕书院。就像玉皇顶与太平顶双峰并立那样,泰山书院与徂徕书院也相邻而建,互映生辉,让一域文化华彩流溢而传之久远。
  “笃学不舍昼夜”的孙复
  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范仲淹在睢阳(今河南商丘)掌学时,有一位孙秀才向他求助,范赠与千钱。到了第二年,孙秀才又来了,范仲淹对他说:“我看你的相貌言谈,不像是以乞讨为生的人,为什么这样四处求助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呢?”孙秀才满面戚容,答道:“家贫母老,无以为生,小生是个读书人,不谙生计,因此只好奔波度日。”范仲淹很同情他,就为他谋了一个学职,并授以《春秋》。孙秀才对范仲淹的相助万分感激,“笃学不舍昼夜”,终成为著名的学者、教育家。
  这里说的“孙秀才”就是孙复。孙复字明复,原籍晋州平阳(今山西平阳),少年好学,精通《春秋》经传,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没能得中。孙复不仅在青年时代,就是在穷困潦倒之中也发愤读书,成名之后,仍是“病卧山阿,衣弗衣,食弗食”,“上无斗升禄以养妻子”,“下无一夫之田、五亩之桑以供伏腊”,生活相当艰窘,而他“日抱《春秋》、《周易》读诵,探伏羲、文王、周公之心”。
  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石介调任南京(今河南商丘)为幕职官,结识了“流落京畿”的孙复,两人一见如故。第二年,孙复由石介引领来到泰安,开始聚徒讲学,两年后他又在岱庙东南的柏林地兴建学馆,孙复名之为“信道堂”,这个信道堂的旧址就在今泰安城内岱庙汉柏院的南部。孙复在《信道堂记》中说:“予丁丑岁秋九月作堂于泰山之阳,明年春,堂即成,以是道处是堂,故名信道堂。”从此,孙复就结束了流浪生活,有了广致生徒、讲学授经的地方。后来,岱庙扩建,信道堂址并入岱庙院内,孙复就到泰山南麓、六朝古刹普照寺西北、唐代诗人周朴读书和修炼的栖真寺,在那里重整院落,修葺房舍,构筑厅室,聚徒讲学,这就是“泰山书院”,又称“泰山上书院”,规模是信道堂所不能比拟的。
  孙复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以继承儒家的“道统”自居,特别推崇董仲舒、杨雄、王通和韩愈。孙复在《信道堂记》中说:“吾学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荀卿、杨雄、王通、韩愈之道。”他讲学的目的在于“以其道授弟子,既授之弟子,亦将传之于书,将使其书大行,其道大耀”。孙复标榜“尊王”,大讲“尊尊”、“亲亲”,强调臣对君、子对父的绝对服从,谴责“乱臣贼子”及一切越“礼”的行为,他的这些主张正迎合了北宋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当范仲淹、富弼向宋仁宗推荐孙复后,仁宗皇帝不仅擢用了孙复,而且当孙复年老病重时,还“选书吏,给纸笔,命其门人就复家得书十五万言,录藏秘阁”,并“特官其一子”。
  孙复讲学泰山,四方士子闻风而趋,文教兴盛,学者众多。当时朝中一些大臣如欧阳修、李迪、杜衍等人都与泰山书院关系密切。前任宰相李迪还将侄女嫁给孙复,在当时传为佳话,《西厢记》中“相女配夫”情节即本此事。
  “子与山嵯峨”
  石介少有大志:“有慕韩愈节,有肩柳开志。”他“固穷苦学”,宋人张师正《倦游杂录》记载,石介在应天书院读书时,“王侍郎渎闻其勤约,以盘餐贻之”,石介没有接受。他说:“朝享膏梁,暮厌粗粝。”为了专心读书,他甘愿过着清贫的生活。石介26岁即中进士,在人生得意之时相识了“屡困场屋”的孙复。当时,他们两人在功名及官职、地位方面都有高下之别,石介不以功名和职位待人,而是推尊孙复的学问和道德,拜孙复为师,且“执弟子礼甚恭”。欧阳修在《孙明复先生墓志铭》中记有这样一件事:“孔给事道辅,为人刚直严重,不忘与人,闻(孙复)先生之风,亲见之。(石)介执杖屡侍左右,先生坐则立,升降则拜扶之,及其往谢也,亦然。鲁人既素高此两人,由是始识师弟之礼,莫不叹嗟之。”
  宋景祐三年(1036年),因母去世,石介归家奔丧,开创徂徕书院讲学。对于学生,石介没有师道尊严的架势。《倦游录》记载:石介“以诱掖后进,敦奖风教为己任”,“生徒咨问经义,日数十人,皆怡颜和气,一一为解,殊无倦色”。一时间,门生弟子云集,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姜潜、刘牧、张洞、李蕴、祖择之、杜默、张续、李常、李堂、徐遁等人。他的友人欧阳修赋诗称颂:“徂徕鲁东山,石子居山阿。鲁人之所瞻,子与山嵯峨。”
  石介性格耿介,爱憎分明,且言辞激烈。宋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起用了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石介积极拥护改革,作《庆历圣德颂》长诗,热情歌颂新政。此诗一出,孙复就对石介说:“你的大祸从此开始了!”庆历新政失败后,石介成为保守派的攻击对象,被迫出任濮州通判,未及赴任便忧愤而亡,时年仅40岁。
  泰山的“投书涧”
  宋朝大儒朱熹曾说:“自景祐、明道以来,学者有师,惟先生、泰山孙明复、石守道三人。”这里朱熹所言“先生”是指胡瑗。胡瑗(993年-1059年),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世居陕西安定堡,人称安定先生。在泰山书院,人们尊称孙复为“泰山先生”、石介为“徂徕先生”、胡瑗为“安定先生”,他们就是有名的“宋初三先生”。
  当年,胡瑗在泰山刻苦攻读,十年没有回家,终成学问丰厚、通古博今的大学者。读书期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胡瑗总是不废学业。据记载,胡瑗每接到家里的来信,只要看到书面上有“平安”二字,就把信投到书院旁的溪涧之中,以免读信分散精力,影响读书。后人遂将胡瑗投书的地方命名为“投书涧”,如今,该处已成为泰山著名的古迹之一。古人有诗赞颂:“泰岱名儒盛,三贤聚一堂。投书留涧古,讲学有坛荒。道水輶轩慕,祠新俎豆光。传经惭予职,仰止倍徬徨。”
  宋庆历二年(1042年)夏,石介服除,做了国子监直讲。同年十一月,在范仲淹、富弼的推荐下,孙复也做了国子监直讲,泰山书院也就停止了授业活动。而随着孙复、石介、胡瑗的到来,国子监却由衰为兴,人数从二三十人骤增至数千人,这可以看作是泰山书院学风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扬。
  “宋初三先生”得到了泰山人民的世代敬仰,当地建有“三贤祠”以春秋致祭,而“景贤石”、“授经石”、“讲书台”、“投书处”等题刻更是将泰山书院铭刻千秋。正像三贤祠对联写的那样:“道仰传薪,快有经书留旧席;人高侍立,妙兼风雨对名山。”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30年代,爱国将领冯玉祥隐居泰安,曾在泰山普照寺西北五贤(孙复、石介、胡瑗、宋焘、赵国麟)祠居住,冯将军景仰前贤品德学问,曾照《宋史》本传立孙复、石介碑。为进一步表示敬重,冯将军又邀请石、宋、赵三贤后人会见,当时三姓后人去了百余人,冯将军握着石介后人石景谦的手与之交谈良久,并赠与礼品。
豫章书院,位于南昌府进贤门内(南昌第十八中学),书院始建于南宋,为清代江西省城书院。先后以理学祠、孝廉堂、书院等形式出现,为古代江西学术思想的传播、人才培养的著名官学机构。
  书院创建于南宋,为当时理学家们传播朱程之学的基地。到了元朝,由于元统治者把理学作为治国安民之道,对书院采取了扶植与控制相结合政策,豫章书院受此政策影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明朝初年书院处于沉寂状态,至明嘉靖年间才又得以发展。明万历三年,首辅张居正禁书院,豫章书院像全国其他书院一样停办,被迫卖田充边需,后又经江西巡抚凌云翼、潘季训修葺后改祀宋元明诸儒,称“豫章二十四先生祠”[即罗从彦(豫章)、陆九韶(梭山)、陆九龄(复斋)、陆九渊(象山)、李燔(文定)、黄灏(商伯)、张洽(元德)、吴澄(草庐)、吴与弼(康斋)、罗伦(一峰)、胡居仁(敬斋)、张元祯(东白)、欧阳德(南野)、邹守益(东廊)、罗洪先(念庵)、魏良弼(水洲)、舒芬(梓溪)、罗钦顺(整庵)、胡直(庐山)、罗汝芳(近溪)、王时槐(塘南)、邓以赞(定宇)、李材(见罗)、邓元锡(潜谷)],他们都是江西省内的理学名家,斐声海内,象山先生陆九渊更是一代儒学巨擎。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改名为“理学名贤祠”。康熙三十一年(1692)巡抚马如龙重建,聘南昌进士熊飞渭为山长;选江西各府、州、县、厅学之生员俊秀者入学。五十六年(1717)官方再次重建,而且布局有所不同,右为讲堂,左为祠堂,面向全省选拔数百名学子读书其中;第二年(1718),康熙皇帝御书“章水文渊”四字门额赐予书院,使书院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乾隆皇帝对书院亦较为重视,并对师长、士子两方面作了严格的规定,强调了人品为上的原则:“凡书院之师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负笈生徒,必择乡里秀异、沉潜学问者,肄业其中。其持才放诞佻达不羁之士,不得滥人”,并明令仿效白鹿洞书院“立之规条,以检束其身心”。在这种形势下,陈宏谋与郝硕两位巡抚分别从院规与院舍两方面下了较大的功夫,奠定丁书院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道光(1821—1850)及同治(1862—1874)时期,豫章书院在规模与藏书量方面得到了继续扩展;光绪(1875—1908)初,一度改为举人书院,名曰“孝廉堂”,堂称“孝廉书院”,并立有《孝廉书院碑记》。由于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重视,豫章书院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型书院之一。
  及至晚清,受西学东渐观念的影响,光绪二十四年(1898),朝廷明令停办,二十八年(1902)江西巡抚李兴锐乃将之改建成“江西省大学堂”,学生由省内各府县保送,三十年(1904)又改作“江西省高等学堂”,校舍迁往贡院;宣统元年(1909),改成“江西实业学堂”;民国建元,为适应新型工业的发展,改称“江西省高等工业学堂”。1949年后,一度改作南昌大学工学院、洪都大学。
象山书院
  贵溪是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象山精舍”创建地。象山书院首创于南宋谆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当时称作“象山精舍”。贵溪应天山“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陆九渊登而乐之,乃建精舍居焉。学生也悄悄结庐其旁。早晨鸣鼓“揖升讲座”,从容授学。讲授五年,求学者超过数千人。当时已负盛名的理学家朱熹写信给陆九渊说:“闻象山垦辟架凿之功益有绪,来学者亦甚,恨不得一至其间观奇揽胜”。
  象山书院几经风霜,几经迁徙,直至清同治年间迁至县城东重建书院,又因战祸,荡然无存。然而,它的影响始终存在。它为贵溪乃至相邻各县的文化发展、培养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宋、明时期,贵溪学子中进士者两百余人。南宋嘉定至淳熙四十四年间,贵溪籍郑天佑祖孙三代11人中进士。明嘉庆年间有被誉为“精忠贯日月,芳誉溢乡间”的宰相夏言。有刚正廉洁,“一介不取,一介不予”的应天礼经考官江以朝。他被海瑞称赞为:“江公百世师表,称之天下不愧,世世不愧”。徐九思、徐贵明父子更是明嘉靖年间有名的为民兴利除弊的水利专家。陆象山的哲学思想(包括他的教育思想)由于历史的局限,固然有许多唯心主义成分。但是,他的“六经皆注我,我何注六经”的无畏精神;他反对的“自暴、自弃”,强调“自立、自重,不随人脚跟,学人言语”的开创精神;他的“往哲之言,因时乘理”的深刻见解,不无可取之处。陆象山以他的博学卓识吸引学生,从而使象山书院成为当时全国著名书院之一。清代学者全祖望评价说:“岳麓、白鹿、丽泽、陆氏之象山,并起齐名,四家之徒遍天下”。
  2、莆田象山书院
  象山书院位于莆田秀屿区东庄镇大象村境内的象山上。象山,古称嵩山,距秀屿港码头约有2公里,山上怪石遍地,古寺深藏,树木苍茏,风景优美,是沿海地区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象山书院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相传,每逢仙姑岩上的“文笔峰”三字,“削去复生,里人必有登第”,神秘兮兮。因而,当地人士倡议“在仙姑岩石,梵林左鼎建书院”,延师课徒。并请清代邑人翰林院编修兼四川督学、著名书法家郭尚先撰写《莆田醴泉象山书院碑记》,又题写楹联和“书林”“艺苑”横匾。象山书院分为前中后三段,前殿奉祀“文昌帝君”,石柱上刻有对联:“象山有鸟皆成凤,醴水何鱼不化龙。”中殿为“朱子殿”,供奉朱熹神像,石柱上雕刻着楹联:“理学渊源垂宇宙,儒宗奥旨立津堂。”后殿为“宗圣殿”,供奉三教先生及孔子坐像,门柱上刻有对联:“三学哲理融寰宇,一笔翰墨扭乾坤。”整座书院层层台地,恢宏壮观。书院曾经培养出吏部、布政司和传旨大人等官员,英贤辈出。
  书院年久失修,一度成为校舍(即东庄中学初期)。1990年重建,其朱子殿和宗圣殿于1999年重修。书院周围有仙姑岩、象山寺、东山庵、陆秀夫衣冠冢、陈靖姑祖庙及道德亭等等建筑群。莆田嵩山书画院也挂牌于此(1997年秋成立)。象山地理位置特殊,山上有20多棵荔枝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还有龙眼、枇杷、香蕉、柑桔等果树林。真是一处沿海难得的天然果园。


丽泽书院
        原名丽泽堂,亦叫丽泽书堂。为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吕祖谦(1137-1181,金华人)讲学会友之所,设于宋乾道初(约1165-1166)。吕祖谦这一讲学会友之所,系其曾祖父东莱郡侯吕好问于建炎年间宋室南迁时携全家自开封迁居金华时所借之官屋。据宋·楼钥《东莱吕太史祠堂记》记载:“其地在光孝观侧(清金华县学后,今市内一览亭东北),四方学者皆受业于此”。因屋前临二湖,故取堂名为“丽泽”,人称“丽泽书堂”。
  
概述
  丽泽书院为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吕祖谦(1137-1181,金华人)讲学会友之所,设于宋乾道初(约1165-1166)。“其地在光孝观侧(清金华县学后,今市内一览亭东北),四方学者皆受业于此”(宋·楼钥《东莱吕太史祠堂记》)。因屋前临二湖,故取堂名为“丽泽”,人称“丽泽书堂”。吕祖谦这一讲学会友之所,系其曾祖父东莱郡侯吕好问于建炎年间宋室南迁时携全家自开封迁居金华时所借之官屋。后吕祖谦将此屋归还官府,另置新居于城之北隅,而讲学会友之所丽泽堂也随之北移。宋孝宗乾道、淳熙时期,吕祖谦与朱熹、张栻齐名,被称为“东南三贤”。 吕祖谦是金华学派的奠基人,并开南宋浙东学派之先声。他除自己在丽泽书堂教授生徒、著书立说外,还先后邀请当时的著名学者朱熹、张栻、陆九渊、陆九龄、薛季宜、叶适、陈亮等前来讲学,以探讨学术、交流思想。吕祖谦为丽泽书堂制订了学规,并以“孝悌、忠信、明理、躬行”为基本准则,学生中如有“亲在别居、亲没不葬、因丧婚聚、宗俟讼财、侵犯公财、喧噪场屋、游荡不检”等行为者,即令其退学。他还为书堂编著了《东莱左氏博议》(二十五卷)、《近思录》(十四卷)等教材。书院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教学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与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切磋、研讨之风甚盛。书院每月授课2-3次,一年举行一次考试。吕祖谦的嫡传弟子即有吕祖俭、叶邽、楼昉、乔行简、王瀚、戚如琥、王深源、李大有等89人。至淳熙八年(1181)8月,吕祖谦谢世,丽泽书堂便由其弟吕祖俭主持。
“丽泽”之名
  关于其名字的来由也有两个说法,一是因屋前临二湖,故取堂名为“丽泽”,人称“丽泽书堂”。另一说认为:“丽泽”之名取于《周易》“兑封”象义:“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丽泽”意为两泽相连,其水交流犹如君子朋友通过讲会而交流知识、学说。朱熹曾来信建议命名为“尊贤堂”,吕祖谦去信婉言谢绝,他以《易经》聚朋论道的典故,定名为“丽泽堂”。
历史沿革
  丽泽书院,原名丽泽堂,亦叫丽泽书堂。为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吕祖谦(1137-1181,金华人)讲学会友之所,设于宋乾道初(约1165-1166)。
  宋孝宗乾道、淳熙时期,吕祖谦与朱熹、张栻齐名,被称为“东南三贤”。吕祖谦是金华学派的奠基人,并开南宋浙东学派之先声。他除自己在丽泽书堂教授生徒、著书立说外,还先后邀请当时的著名学者朱熹、张栻、陆九渊、陆九龄、薛季宜、叶适、陈亮等前来讲学,以探讨学术、交流思想。后吕祖谦将此屋归还官府,另置新居于城之北隅,而讲学会友之所丽泽堂也随之北移。
  丽泽诸儒的理学学术活动,贯穿在整个“丽泽”的历史变迁过程中。由于当时吕祖谦正在严陵(今建德)任职,丽泽堂的执教由朱熹门人潘叔度、潘叔昌和吕祖俭、吕祖泰及金华一批学者担任。至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吕祖谦死后14年),宰相韩胄,为排除异己,把南宋兴起的理学诬作“伪学”,严加禁止,史称“庆元党案”。被迫害坐罪朝廷大臣和理学名儒多达59人。吕学也在禁案之列。吕祖俭、吕祖泰均遭逐放。时隔10年,即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宋宁宗诏杀了韩胄。党案也获昭雪。第二年,也就是吕祖谦逝世后二十七年(嘉定元年,1208),吕氏门人请求官府将位于光孝观旁的吕氏旧居(属官屋)之一半辟为一堂,以供祀吕祖谦。州官李大异同意此请,并出钱五十万,于此重修丽泽书堂和吕祖谦祀室。共建屋十余楹,其中外门五间,祀室及前轩各三间。前为一堂,上悬“丽泽书院”匾额;后为“遗书阁”,即用来庋藏吕祖谦生前之作。
  至端平年间(1234-1236),吕氏门人又将丽泽书院内的吕祖谦祀室改建为“吕成公祠”,主祀成公吕祖谦,配祀忠公吕祖俭。金华一批士代大夫和吕氏门人向郡里呈词,建议将吕祖谦祖父吕中租住过的位于金华城的公屋划出一半,为吕祖谦建祠纪念。知郡李大异拨巨款并派得力官员主董修建,专藏吕氏著述,并设一书院,匾悬“丽泽书院”,旨存“丽泽堂”旧名。
  淳祐年间丙午(1246),婺州知州许应龙对丽泽书院进行了重建,并迁双溪之畔,奏请宋理宗赵昀御赐匾额。宝祐年间(1253-1258年),吕祖谦门人时少章(金华人)任丽泽书院山长(书院主持者)。景定五年(1264年),又请著名学者何基(金华人)任丽泽书院山长。后著名学者王柏(金华人)任丽泽书院讲席,当时金华城乡的许多耆老硕德者亦来书院执弟子之礼。宋末咸淳乙丑(1265),丽泽书院又迁至旌孝门(俗称义乌门)外印光寺故址(今城东丽泽弄一带),此后院址未变。
  王柏逝后七年,南宋灭亡,丽泽书院则由金履祥司讲。金履祥系何基弟子,为金华学派之中坚。宋亡后,他即隐居不仕,专心讲学于丽泽书院,兼事著述,继续传授和发展"婺学",并积极培养后继者,直至逝世。元代著名学者许谦(金华人)、柳贯(兰溪人)即出其门人。
  至元三十一年(1294),官府对丽泽书院进行了大修,并由王龙泽撰《修丽泽书院记》勒于石。大德年间(1297-1307),书院毁于大火,后至元年间(1335-1340)曾重建。元末又毁于火。明天顺年间(1457-1464),吕代后裔吕济晟、吕重濂重建书院,并追回被占学田。到明代成化三年(1467),浙江都指挥使司佥事辛访又命金华知府李嗣负责重修丽泽书院,时人魏骥撰有《重修丽泽书院碑记》记其事。嘉靖十四年(1536),巡按御史张景又命金华府通判汪昉负责重修丽泽书院。并由丽泽书院供祀同创道学于婺州的朱熹、张栻、吕祖谦三位理学大师。时吕氏子孙又将原在光孝观北的吕成公祠迁建至分守道右(清丽正书院后,今将军路道前北)。至明末,丽泽书院终因遭兵燹而毁。自南宋始建丽泽书堂算起,历经元明,丽泽书院共存478年。
  南宋“婺学”文化精粹——吕祖谦的大量著述,一直珍藏在金华丽泽书院的藏书阁里,到清乾隆年间,被纪晓岚征集,编进了《四库全书》。当我们从事吕祖谦理学文化研究时,往往会见有“明招学者”、“丽泽诸儒”之分。“明招学者”指的是从学吕祖谦于武义明招山的学成弟子;“丽泽诸儒”指的是从学吕祖谦、吕祖俭、吕祖泰和活动于金华“丽泽堂”和“丽泽书院”,继承“金华学派”文化的理学名流。
  由于吕祖谦“丁忧”期间,曾在武义明招山几度聚徒讲学。因吕氏世家在宋代曾有五代为相,一门17人中进士,吕氏家学声望名扬全国。故此,吕祖谦在明招山服丧期间,弟子越聚越多,甚至出州、郡之外,盛况非凡。其学子多到什么程度?门生巩丰有诗说:“同门至千百”。另一门人陈良祐在诗中说:“门生数百人”。有据可考,明招诸生中成鸿儒名宦达20多人,嫡传弟子80多人,有造诣者150多人,其中《嘉庆武义县志》列名武义籍的明招学者有10人。这也造成了吕祖谦曾在武义明招山创办了“丽泽书院”的假象。
丽泽书院学规
  在金华明招山。南宋吕祖谦兄弟授徒讲学之所。常邀永嘉学派的薛季宣、陈傅良、叶适和永康学派的陈亮等来书院切磋、探讨学问。编著《东莱左氏博议》、《近思录》(与朱熹合著)等,供生徒学习。手订规约,规定“凡与此学者,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肄业必有常,日记所习于簿,多寡随意”。“凡有所疑,专置册记录,同志异时相会,出所习及所疑,互相商榷”。“一时士人倾心向往,道统学派灿然昌明,名儒蔚兴,踵武相接,天下称婺州为小邹鲁。”金华学派得以创立。丽泽书院遂与岳麓、白鹿洞、象山并列而称南宋四大书院。吕祖谦去世后,弟吕祖俭承兄志传道讲学。嘉定元年(1208),经吕氏门人请求,官府重修书院,建吕祖谦祀室和收藏其生前著作的遗书阁,并开始刊刻图书,其中绍定三年(1230)刻印的司马光《切韵指掌图》至今犹存,是宋版书院的珍本书。端平间吕氏门人又将吕祖谦祀室改建为吕成公祠,以吕祖俭配祀。淳祐六年(1246),知州许应龙迁书院于双溪之畔,理宗御赐匾额。咸淳间又迁至旌孝门外印光寺故址。宋末元初,著名学者何基、王柏、金履祥先后任山长、主讲,四方来学者甚众。明嘉靖十四年(1535),巡按御史张景命金华府通判汪防重修书院,供祀朱熹、张栻、吕祖谦。毁于明末。
  吕祖谦:丽泽书院学规
  乾道四年(1168)九月规约
  凡预此集者,以孝弟忠信为本。其不顺于父母,不友于兄弟,不睦于宗族,不诚于朋友,言行相反,文过饰非者,不在此位。既预集而或犯,同志者,规之;规之不可,责之;责之不可,告于众而共勉之;终不悛者,除其籍。
  凡预此集者,闻善相告,闻过相警,患难相恤,游居必以齿相呼,不以丈,不以爵,不以尔汝。
  会讲之容,端而肃;群居之容,和而庄。(箕踞、跛倚、喧哗、拥并,谓之不肃;狎侮、戏谑,谓之不庄。)
  旧所从师,岁时往来,道路相遇,无废旧礼。
  毋得品藻长上优劣,訾毁外人文字。
  郡邑正事,乡闾人物,称善不称恶。
  毋得干谒、投献、请托。
  毋得互相品题,高自标置,妄分清浊。
  语毋亵、毋谀、毋妄、毋杂。(妄语,非特以虚为实,如期约不信,出言不情,增加张大之类,皆是;杂语,凡无益之谈皆是。)
  毋狎非类。(亲戚故旧或非士类,情礼自不可废,但不当狎昵。)
  毋亲鄙事。(如赌博、斗殴、蹴踘、笼养朴淳、酣饮酒肆、赴试代笔及自投两副卷、阅非僻文字之类,其余自可类推。)
  乾道五年(1169)规约
  凡与此学者,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
  肄业当有常,日纪所习于簿,多寡随意。如遇有干辍业,亦书于簿。一岁无过百日,过百日者同志共摈之。
  凡有所疑,专置册记录。同志异时相会,各出所习及所疑,互相商榷,仍手书名于册后。
  怠惰苟且,虽漫应课程而全疏略无叙者,同志共摈之。
  不修士检,乡论不齿者,同志共摈之。
  同志迁居,移书相报。
吕祖谦
  吕祖谦逝世后二十七年(嘉定元年,1208),吕氏门人请求官府将位于光孝观旁的吕氏旧居(属官屋)之一半辟为一堂,以供祀吕祖谦。州官李大异同意此请,并出钱五十万,于此重修丽泽书堂和吕祖谦祀室。共建屋十余楹,其中外门五间,祀室及前轩各三间。前为一堂,上悬“丽泽书院”匾额;后为“遗书阁”,即用来庋藏吕祖谦生前之作。至端平年间(1234-1236),吕氏门人又将丽泽书院内的吕祖谦祀室改建为“吕成公祠”,主祀成公吕祖谦,配祀忠公吕祖俭。到淳祐年间丙午(1246),婺州知州许应龙对丽泽书院进行了重建,并迁双溪之畔,奏请宋理宗赵昀御赐匾额。宝祐年间(1253-1258年),吕祖谦门人时少章(金华人)任丽泽书院山长(书院主持者)。景定五年(1264年),又请著名学者何基(金华人)任丽泽书院山长。后著名学者王柏(金华人)任丽泽书院讲席,当时金华城乡的许多耆老硕德者亦来书院执弟子之礼。宋末咸淳乙丑(1265),丽泽书院又迁至旌孝门(俗称义乌门)外印光寺故址(今城东丽泽弄一带),此后院址未变。总之,吕祖谦开创的丽泽书院,不仅是金华学派的发祥地和培养人才的基地,而且有许多丽泽弟子还把丽泽之学传播于各地,促进了新旧学派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南宋两浙学术文化的繁荣,天下称婺州为“小邹鲁”。因此全祖望在《鲒埼亭集外编》卷四十五将丽泽书院与岳麓、白鹿洞、象山书院并称为南宋四大书院。


      
芝台书院 樱桃书院
  芝台、樱桃书院 位于江西修水。芝台书院设于溪口,樱桃书院设于布里乡,皆宋黄中理建。中理是黄庭坚的曾祖父,有子侄10人,就读两馆,以“道义相磨,才华竞爽,时人谓之'十龙’”,皆登进士第。其中茂宗才高笃行,为两馆师,茂宗弟黄注与欧阳修同科登第,过从甚密,卒后欧阳修为之铭墓,有诗文著作传世。茂宗幼弟黄谓(字茂先)游欧阳修门下,以文学名世,与江北段少连齐名,时有“江南黄茂先,江北段少连”之誉。书院名噪四方,求学士子纷至沓来,游学者常近百人。与欧阳修同时代的文学家宋郊、宋祁兄弟,未第时曾来游学,黄庭坚幼年时也就读于该馆。
  宋代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修水)双井黄氏为著名世家大族。婺州金华人黄瞻,系黄庭坚六世祖,以策于南唐李氏朝廷,为著作佐郎,洪州分宁令。分宁本南唐与马殷犬牙相交之处。瞻为县令,使两地之民各不相侵凌,水旱相移食。故楚马氏政权亦授以兵马副使,“将楚兵20年”。后瞻弃官游湘间,因“念山川重深可以僻世,无若分宁,遂将家居”。瞻子元吉,买田,聚书,长雄一邑,始建宅于修溪之上。子弟亦有登南唐科甲者。元吉之孙中理复率其族徙居城西20里之双井,所谓双井乃是其南溪心有双井,泉水甘甜洁净,当地居民汲取造茶。双井周围产名茶,名日双井茶,亦名洪州白茅,被品为“草茶极品”。黄中理始筑樱桃洞与芝台书院,广聚图籍达数万卷。诸子孙皆以文学知名,于宋为盛。四方游学者常数十百人,宋庠(字公序,996一106)、宋祁(字子京,998—1061)兄弟亦曾“挟策来游”,后同登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进士第,庠为状元。二人均成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庠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宋元献集》。祁曾任国子监直讲、太常博士、判国子监、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曾参与庆历新政,领衔奏请兴学,与欧阳修都是著名教育家、史学家,同修《新唐书》等。官至尚书、翰林学士承旨,著有《宋景文集》。《宋史》称:“庠自应举时与祁俱以文学名擅天下。”
  在分宁城南马家洲曾建有马洲精舍,祀黄庭坚。文及翁记称:“马洲与鹿洞、鹅湖、鹭洲相颉抗”,俨然为大书院。其后与濂溪书院合为濂山书院,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濂山书院

 
 
 
修水素有文章奥府之誉,自古及今,尤重教育,历朝历代名人辈出,学风浓厚遍及城乡。自宋代起,书院林立,据不完全统计,修水有史记载的书院便有25所之多,而最具名气的就有五所,濂山书院、凤献书院、梯云书院、高峰书院和鳌峰书院等,尤以濂山书院为最。  
  濂山书院始建于宋代庆历初年,由时任分宁主簿、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所创。其院址在修江之滨的旌阳山下(即现在的安坪港渡口上),依山傍水,明媚秀丽,元代时毁于兵燹,修整后更名为景濂书院,有景仰濂溪先生之意。  
  由于战乱,元末明初时又屡遭焚毁,至明代天顺三年(即公元1459年)重建于南崖的濂溪西岸(即现在的宁州供销社所在地),且仍用濂山书院旧名。  
  嘉庆时,有士人在书院北侧新建一座山谷祠与濂山相伴,万历年间,书院修缮时将濂溪、山谷二公像塑于书院内,复更名为濂山书院。  
  明末清初期间,书院再次被毁,康熙七年(公元1663年)在知州徐永龄先生倡导和主持下再次重建,时隔不久又遭兵燹之祸,直到康熙十七年(公元1673年),在知州班衣锦先生主持下才得以恢复,并且还扩大了书院,整个书院占地数亩,分为上中下三重,下重为讲经堂,中重为尊经阁,上重为文昌阁,照壁为魁星踢斗画像,两旁为生员住房,共有20余间住所。  
  知州班衣锦尤重教育,在任期间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在他的帮助和支持下书院学子遍及宁州八乡,书院也成为了名噪一时的全州最高学府,至清乾隆八年,书院仍复其濂山书院本名,且一直沿用至今。  
  濂山书院是全县众多书院中历史最长、学子最广、名气最大、仕弟最多、兴废次数最多的一所书院。到民国末期,由于战火不断,最终无法逃脱厄运,遭全面拆毁。解放后,各地新兴国立公学,自此,濂山书院也就结束了使命,但在史书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豫章书院
        位于南昌府进贤门内(南昌第十八中学),书院始建于南宋,为清代江西省城书院。先后以理学祠、孝廉堂、书院等形式出现,为古代江西学术思想的传播、人才培养的著名官学机构。

  书院创建于南宋,为当时理学家们传播朱程之学的基地。到了元朝,由于元统治者把理学作为治国安民之道,对书院采取了扶植与控制相结合政策,豫章书院受此政策影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明朝初年书院处于沉寂状态,至明嘉靖年间才又得以发展。明万历三年,首辅张居正禁书院,豫章书院像全国其他书院一样停办,被迫卖田充边需,后又经江西巡抚凌云翼、潘季训修葺后改祀宋元明诸儒,称“豫章二十四先生祠”[即罗从彦(豫章)、陆九韶(梭山)、陆九龄(复斋)、陆九渊(象山)、李燔(文定)、黄灏(商伯)、张洽(元德)、吴澄(草庐)、吴与弼(康斋)、罗伦(一峰)、胡居仁(敬斋)、张元祯(东白)、欧阳德(南野)、邹守益(东廊)、罗洪先(念庵)、魏良弼(水洲)、舒芬(梓溪)、罗钦顺(整庵)、胡直(庐山)、罗汝芳(近溪)、王时槐(塘南)、邓以赞(定宇)、李材(见罗)、邓元锡(潜谷)],他们都是江西省内的理学名家,斐声海内,象山先生陆九渊更是一代儒学巨擎。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改名为“理学名贤祠”。康熙三十一年(1692)巡抚马如龙重建,聘南昌进士熊飞渭为山长;选江西各府、州、县、厅学之生员俊秀者入学。五十六年(1717)官方再次重建,而且布局有所不同,右为讲堂,左为祠堂,面向全省选拔数百名学子读书其中;第二年(1718),康熙皇帝御书“章水文渊”四字门额赐予书院,使书院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乾隆皇帝对书院亦较为重视,并对师长、士子两方面作了严格的规定,强调了人品为上的原则:“凡书院之师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负笈生徒,必择乡里秀异、沉潜学问者,肄业其中。其持才放诞佻达不羁之士,不得滥人”,并明令仿效白鹿洞书院“立之规条,以检束其身心”。在这种形势下,陈宏谋与郝硕两位巡抚分别从院规与院舍两方面下了较大的功夫,奠定丁书院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道光(1821—1850)及同治(1862—1874)时期,豫章书院在规模与藏书量方面得到了继续扩展;光绪(1875—1908)初,一度改为举人书院,名曰“孝廉堂”,堂称“孝廉书院”,并立有《孝廉书院碑记》。由于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重视,豫章书院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型书院之一。
  及至晚清,受西学东渐观念的影响,光绪二十四年(1898),朝廷明令停办,二十八年(1902)江西巡抚李兴锐乃将之改建成“江西省大学堂”,学生由省内各府县保送,三十年(1904)又改作“江西省高等学堂”,校舍迁往贡院;宣统元年(1909),改成“江西实业学堂”;民国建元,为适应新型工业的发展,改称“江西省高等工业学堂”。1949年后,一度改作南昌大学工学院、洪都大学。


 
 
 
 
蔚文书院
       位于海南文昌。明万历间知县贺沚、绅士林有鹗等创建玉阳书院于县城北门外文昌阁右,为会文讲课之所。置有田产。后因地震倒塌,林有鹗等曾重修。又废。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知县何斌建义学于文昌阁,捐俸延师,以教邑之童稚及贫寒而有志于学者。四十五年邑绅云志高捐资徙建文昌阁于城内西北隅,于阁前捐建义学,门3间,中堂3间,两廊各5间。雍正九年(1731)知县梁继世将义学改为书院,名“至公”。嘉庆九年(1804)移建城北县学旧址,改名“蔚文”。院舍前座大门、中座讲堂、后座后堂各3间,下各翼以二廊;后堂后面为尊经阁,讲堂两旁为厨房。清时陆续捐拨田产,作为膏火、宾兴、修理之费。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民国间改为县立中学。

书院对联赏析

经济本乎文章,不学须知无术;
英才出自教育,其次皆可曲成。

清代沈永宁题蔚文书院

碧水前朝,西河渊源洒翰墨;
黉宫后镇,东山日月焕文章。

清代林运鏊题蔚文书院

堪用美材不胜收,高知古齐知今,百万甲兵,均自此堂发轫;
至公书院无私植,周中规拆中矩,三千桃李,悉从吾道依归。

清代林其笼题蔚文书院

紫贝南瞻,励上达以诞登,愿比升高自下;
沧瀛东汇,回狂澜而导派,无忘放海盈科。



       尚友书院
        为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所建,是当时定安学子求学探知的殿堂。现为定安中学。
        尚友书院是明代海南最著名的书院之一。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乡宦王弘诲为栽培后学,在定安县学左侧原县学射圃地创建书院。王弘诲为明代中后期海南名贤,曾任南京礼部尚书,其诗文卓尔不群,自成一品,人称有苏轼风,被誉为“一代文章山斗”,与丘濬、海瑞齐名。尚友书院与王弘诲相映生辉,留下一段名贤创办书院的佳话。
  明代海南书院的创建以嘉靖年间为最盛,万历年间次之。由地方官员创建的书院所占比重较大,私立书院主要由士人和名贤倡建。在私立书院中,尚友书院即是其中代表。王弘诲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后乞休会籍,不久即倡建尚友书院。在注重声名的封建社会,地方上有相当名望的乡绅名儒倡捐书院,往往能产生巨大的号召力。
  由于王弘诲在故里享有崇高声望,很快得到众多士人的响应。《天池草》记载了尚友书院初创时的情形:“先生往自南礼归,即捐金创尚友书院,群郡邑弟子日游其中。每年出龙茶田租市税,为金二十,充会中费。适有疆事,郡中括市租充军兴,每举会仅称补葺。至是增入田租以足前额,经理周悉,制为画一之规,可世世保守,令勿失。而一时守令,监司诸君子相与从事而乐观其成。”尚友书院的创建成为一代名贤王弘诲一生最大的事功。

    松州书院
         在福建省漳州浦南镇松州村坐落着一座古老的书院,这是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创办的松州书院,距今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松州书院是福建省创办最早的书院,也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
  “书院者,育才兴学之地也”,福建的书院始于晚唐。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漳州创置设州,首任刺史为“开漳圣王”陈元光。陈元光认为要治理漳州这片土地,“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建州伊始,他就在职官中设专司教育的“文学”官员,并倡导兴办书院。唐景龙二年(公元708年)龙溪县令席宏隆礼聘请州“文学”陈  主持创办书院于松州保。陈  是陈元光之子,唐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7年)明经及第,授翰林承旨直学士,当朝为官12年后因不满朝廷权位斗争,便辞职回漳,创办松州书院并亲自执教,他“于士民论说典故,于子弟多有向方”。未及3年,陈元光战役,陈  袭父职主持州事。此后20余年,漳州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难得的升平景象。唐开元25年(公元737年)陈告老乞休,再次到松州书院聚徒讲学,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陈病逝,享年62岁。

义门书院

 
 
 
义门----即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是北宋中叶最大、最典型、最罕见的封建家族组织,当时人口居全国家族之首。从公元731年建庄至1063年分析,历时332年,朝廷屡以义门旌表之。北宋中叶以来,全国许多陈氏的门首写有“义门世家”匾额,流传着“天下陈氏出义门”的传说。  


    “九重天上书声旧,千古人间义字香”(黄庭坚联句)。义门世家不仅“义”字当先,孝道治家,还撰家法,建书院,使陈氏家族日益昌明,鼎盛一时。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庚戌,义门陈氏在《义门家法三十三条》中规定:“立书屋一所于住宅之西,训教童蒙,每年正月择吉日起馆,至冬月解散。童子年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人东佳。”“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这东佳庄座落在德安县东佳(又称付山,在今付山乡境内)下,东佳书堂即义门书院,乃唐朝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即今车桥镇义门陈村)义门陈氏讲学授徒培育人才,具有学校体制的私人书院。同治《九江府志》卷二十二记载:义门书院,“唐义门陈即居左建议,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若论时间,当早于白鹿洞书院。

    当时的义门书院规模宏大,房子数十间,图书数千卷,还有20顷田的收入作为教学经费,学生来源于陈氏子弟及四方学子。生徒广聚,声名远播。可现在,义门书院已销声匿迹,鲜为人知,连断瓦残垣也已荡然无存。遥望如血夕阳中的萋萋芳草,不能不让人兴叹历史的烟尘所湮没有的这一切。义门书院,亟待开发和复兴。 义门书院,琅琅书声何日再振九重天?


高峰书院

 
 
 
在黄庭坚故里修水双井村,有一所小学校,它有一个不同凡响的校名——高峰书院。应该为我国现今唯一一所以书院命名的小学。书院处为山谷先生少年读书的地方,相传黄庭坚回乡省亲时路过此书院时,在山门石壁上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字,里人为保存其墨迹,连石带字凿去。  


  高峰书院始建于明朝,因书院后有一高峰,且期望学子学攀高峰,志为高远,故名高峰书院。后该院曾多次维修,但又多次遭兵毁。现在这座书院是由九江市检察院资助重建的。书院面积达1500平方米,格局为四合院式,回形的四排房间都是教室,为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将48位进士的名字和事迹用木刻展示陈列于图书室内。为学习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规定的课程外,还开设有国学等课程。




 
求古书院

       陇上自古多宿儒。兰州市城关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地方史和民俗学研究者柏敬塘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搜集和研究兰州明清科举状况、举人进士名录的考证等工作。他考证后认为:纵观兰州学子从明洪武丁卯科到清光绪甲辰科的517年间,共考中进士77名(其中翰林8名),举人361名(其中解元5名)。这里面不包括武进士、武举人及金县(榆中),永登两县的进士和举人。文风之盛,居全省之冠,这里面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高级别的官员。“可以骄傲的说,兰州是甘肃省内科举人物最多、也是最集中的地方。”柏敬塘先生说。  
    在明清两朝文风大盛的背后,书院的影子无处不在。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有了陇上各地渊源流长的讲学之风,才有了后期学子辈出的局面。而风靡各地的书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学子们心中的圣地。  
  求古书院 历任山长  
  据邓明先生考证,求古书院历任山长分别是:  
    王作枢,字辰垣,安定(今定西县)人,同治甲戌(1874年)翰林,建院初在职。  
    赵文源,字醴泉,秦安人,光绪庚辰(1880年)进士,建院初在职。  
    刘永亨,字子嘉,号晴帆,秦州(今天水)人,光绪丁丑(1877年)翰林,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职。  
    刘光祖,字远峰,秦州人,光绪丙戌(1886年)进士,刑部主事。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职。注重奖掖,使学生在欢欣鼓舞之中,学业自进。刘尔  为其学生。  
  A、源远流长的书院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发端,终止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作为封建社会取士选才的最主要手段,科举制度实施一千多年来,对中国的政治走向和社会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中国历代政权选拔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知识分子,使之能够有机会跻身于上层社会,成为各级为政权服务的官吏。科举制度在中国整整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从隋唐到宋元到明清,一直紧紧地伴随着中华文明史。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书院制度源远流长。而陇上讲学兴教之风其渊源可上溯到十六国时期,硕学宿儒多聚于陇上名胜之区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当时酒泉郭在临松(今张掖)薤谷,凿石室隐居,聚徒千人余,讲授经义,并著有《春秋墨说》、《孝敬错纬》等著作。天水杨柯隐居陇山,聚徒数百人,传授《周易》。陇西王嘉隐居东阳谷(今秦安),凿崖穴居,守业弟子达数百人。  
    书院制度的近源是唐代的官方藏书、校书机构。史料记载,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置丽玉书院,庋藏宫廷图书,校勘图书,始有“书院”之名。宋以后书院转变为讲学、藏书、祭祀、考课之地。到了明清时期各地书院大盛,学子云集,书院成为当时各地考生准备科举考试的场所。关于兰州最早的书院建制,据有关专家考证,明代段坚在兰州创建的容思书院,为见与史籍中甘肃最早的书院。  
    到了清代,随着兰州成为陕甘总督、甘肃布政使、兰州知府驻地,兰州遂成为西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一时间,兰州城内讲学兴社风生水起。自雍正年起,书院官办,号称“人文蔚起,科第联翩”是“赖以造士的主要场所”。在这种形势下,兰州设有兰山、求古、五泉、皋兰四大书院。  
  悠悠书院,伴随着学子们吟诵传念的热情,进入了最为辉煌的时刻。  
  B、求古书院的来历  
  兰州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邓明先生是省内最早研究和考证甘肃书院制度的专家,多年来邓明先生在这方面成果颇丰,并逐渐形成独立的研究观点。据邓明先生介绍,求古书院是甘肃省立书院。旧址在今城关区贡元巷城关区文教局及其毗邻的兰州市少年宫东楼。清末时,张掖路至武都路一段称贡院巷,武都路至曹家厅一段称茶司门。这条街道现称“贡元巷”,其实旧称原为“贡院巷”。清朝乾隆初,巷内北首的行都指挥司署,改建成为兰州府贡院,全省文武生考取文武举均在此处进行,故名贡院。1936年后统称贡院巷,后来“院”俗化成“元”,故称贡元巷。这条巷子自明代筑城后,即为内城南北向主要干道之一。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左宗棠力主陕、甘分闱成功,在海家滩(今兰医二院处)新建甘肃举院。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陆廷黻接任学政后,发现平(凉)、庆(阳)、泾(州)、固(原)、宁夏五属考生的试卷八股文浅薄,试帖诗多未叶韵,“文俱浅薄”,回兰州后遂与总督谭钟麟商酌,于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将省城旧有考棚(即贡元巷的兰州府贡院)改建为求古书院。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改为甘肃初级师范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春,初级师范学堂并入优级师范学堂(原兰山书院),改为甘肃存古学堂。1915年,刘尔建为陇右实业待行社,1926年又由他设立丰黎社仓、乐善书局。后改为贡元巷小学。“文革”后改建为区文教局与少年宫东楼。  
  C、办学  
  据邓明先生介绍,求古书院大门及棚门朝东,南北各有一座牌坊,入大门坐北朝南有三组建筑物。中依次为仪门、东西厢房,讲堂、东西厢房,客厅、东西厢房、上房。左右两侧为东小院、西小院。山长居住西小院,监院居住东小院,东西厢房为学生居住的斋房。  
    求古书院作为省立书院,官学性质十分明显。据邓明先生介绍,求古书院设山长1名,每年修金200两,膳金60两,节金聘金32两。设监院1名,每年膳金40两。设书办1名,每年纸笔费30两。设斋夫、院夫各1名,工食银36两。  
    据邓明先生著《清代四大书院》记载,从全省各府厅州县招考贡生、监生、生员人院肄业,准备考取举人。设内课生10名,每名每月奖给膏火银3两,外课生20名,每名每月奖给膏火银1两5钱,附课生无定额,不奖给膏火银。  
    总督谭钟麟筹拨甘州府抽帮(清代对商货贸易征收的一种实物税。)项下银12000两、总督杨昌浚筹拨银1000两发商生息作为堂课奖银。由总督、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捐养廉银,发商生息,作为官课奖银。  
  D、教学与考课  
  据邓明先生介绍,求古书院的学生以自习为主,山长讲解为辅。学院专门考课经文,山长着重讲解诗赋。规定学生每天早晨写大小楷二三百字。上午读一篇四书五十遍,读一篇五经五十遍。下午读八股文一篇四十遍,读诗一首四十遍。晚上挑灯看书,摘录诗文,作试帖诗。学生每天的学习情况都要载人稽考簿,每五天山长查阅一次。  
    每五天山长检查一次学生诵读经书的情况,令学生当面默写某一段落。如一月内作业无错误,就另给奖银,以资鼓励。  
    每年二月至十一月为求古书院考课期。每月有三次考课。上旬官课,由总督、学政、布政使、按察使、兰州道分别主考,随意命题,考学生。由上列官员捐养廉银给胜优者发奖励银。中、下旬为师课(院课)。中旬师课令学生写经解一篇、试帖诗一首。下旬师课令学生作赋一篇、试帖诗一首。根据学生考课成绩优劣浮动其资格。  
  求古书院藏《御纂周易折中》等28部经典,大部分由总督谭钟麟和学政胡景桂置。  
  E、重修  
  古一徵教授2000年率部迁甘肃中华职业学校于兰州贡元巷21号,在其处从事教学研究。在装修的过程中从院中挖掘出明、清、民国时期的三朝古砖,随后的开掘工作,更是发掘出当时的书院柱石,院砖,拴马桩等古迹遗物。后通过兰州史考得知该处为兰州求古书院旧址,遂多方筹资近500万元重修了求古书院。重修后的求古书院由:书院门楼,求贤堂、言教斋、理知斋,道明斋,藏书堂五大书院主堂组成,北院内设置“倒座、讲座、讲堂”三大阅书厢房,南院由文茶斋和待客厅组成,内部两侧青砖白墙红琉璃瓦当,满街古式建筑构成,放眼望去,文风古道,令人畅然。书院主体设计为:青砖红瓦古书堂明清款式,书院用具选用红木为主的古家具模式组成,结合现代科学文化的部分装点,建筑均保持其原有的清幽典雅风格,充溢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兰州城关区现代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景观街道。




问津书院

 
 
 
武汉市新洲区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周武王伐纣,分封曹侠于邾所创置之邾子国,至今已逾3000年。乘车来到新洲旧街,蜿蜿蜒蜒的乡间公路,将怀思古幽情的参观者带到一条似河似溪似沟的古河边,此即孔子河。抬眼观望,山峦起伏,此即孔子山。能以孔子之名作为山名与河名,不用说,这个地方肯定有它不同凡响之处。

  历史概况

  明《统一志》、清《湖广通志》载:“相传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公元前164年至前122年,孔子山附近曾掘出一块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个秦隶大字。为记此事,汉代淮南王刘安命在发掘地建一亭,将石碑立于亭内,同时在孔子山傍孔子河滨修建孔子庙,设私学,这可能就是问津书院的前身。

  历代学士在此著书立说,讲学布道。因硕学鸿儒登坛授业,唐之杜牧、宋之孟珙、朱熹、元之龙仁夫、吴澄、明之王阳明等诸大儒均莅临此处,指点江山,答疑解惑,四方学子咸聚闻道,一时名动海内。名儒学士也为其留下许多不朽之篇章,如朱熹晚岁曾讲学于此,并于南宋 庆元六年(1200年)2月8日题诗赠给孔子山庙学。诗云: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  

  景点细观

  书院经历代修葺营饰,也遭连年战乱毁损,尚能保存,实属不易。因其在我国教育史、文化学术史上的重大影响而与岳鹿书院、白鹿洞书院、东林书院齐名,一并载入《中国书院志》。

  问津书院依山傍水,占地数十亩,殿、堂、楼、阁、祠、馆、斋、亭、台莫不俱备,可谓气势恢弘。可惜在近百年来,损毁破坏极其严重,其典笈散失,礼器无存,大部分旧址已成农家宅院,甚至连殿阁内部的结构要件亦荡然无存。



恭城书院

 
 
 
位于通道县罗蒙山下,占地面积2830平方米。它始建于宋1105年,原称“罗蒙书院”,后被大火烧毁。清乾隆57年,即1792年,侗家的一些能工巧匠将“罗蒙书院”在原址重建,更名为“恭城书院”,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侗族古书院。 这座经历了210年风雨历程的古书院,由门楼、斋舍、讲堂、通廊4个部分组成,建筑群完整而有序。飞檐翘首的门楼雄伟壮观,布满青苔的石阶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拾级而上,进入书院就是长长的走廊,两边对称地分布着6栋斋舍,上下两层,每栋斋舍有4间讲堂和1间宿舍。




崇正书院

 
 
 
为清嘉靖年间督学御史耿定向讲学所筑,又相传地藏王肉身在此坐禅。书院依山势分为三进,一殿与二殿由两边回廊相连接,廊壁墙上开各式花窗,东侧廊壁嵌有两块石碑。二殿与三殿间是开阔青石平台,其东侧有一组山水小景。三殿是公园的制高点,放眼周围一片苍翠,抬头远望,方圆百里尽收眼底,进入大厅,四幅大型壁画跃然醒目,再现金陵春牛首、夏钟山、秋栖霞、冬石城之四季景色。崇正书院现为“中华奇石馆”,其内陈列神州各地珍奇石头。

 
 
 
殆知阁藏书子站可以在线阅读以及全文检索本站现有的全部古代文献资料。请大家都帮

崇正书院

 
 
 
为清嘉靖年间督学御史耿定向讲学所筑,又相传地藏王肉身在此坐禅。书院依山势分为三进,一殿与二殿由两边回廊相连接,廊壁墙上开各式花窗,东侧廊壁嵌有两块石碑。二殿与三殿间是开阔青石平台,其东侧有一组山水小景。三殿是公园的制高点,放眼周围一片苍翠,抬头远望,方圆百里尽收眼底,进入大厅,四幅大型壁画跃然醒目,再现金陵春牛首、夏钟山、秋栖霞、冬石城之四季景色。崇正书院现为“中华奇石馆”,其内陈列神州各地珍奇石头。

 
 
 
殆知阁藏书子站可以在线阅读以及全文检索本站现有的全部古代文献资料。请大家都帮

崇正书院

 
 
 
为清嘉靖年间督学御史耿定向讲学所筑,又相传地藏王肉身在此坐禅。书院依山势分为三进,一殿与二殿由两边回廊相连接,廊壁墙上开各式花窗,东侧廊壁嵌有两块石碑。二殿与三殿间是开阔青石平台,其东侧有一组山水小景。三殿是公园的制高点,放眼周围一片苍翠,抬头远望,方圆百里尽收眼底,进入大厅,四幅大型壁画跃然醒目,再现金陵春牛首、夏钟山、秋栖霞、冬石城之四季景色。崇正书院现为“中华奇石馆”,其内陈列神州各地珍奇石头。


丰湖书院

位于惠州西湖境内,它的前身是聚贤堂,聚贤堂建于淳祐四年(1244年),10年后改为丰湖书院。宋代,丰湖书院建在银岗岭,清康熙三十三年(1695)迁书院于此,院内有亭、榭、台、沼,为憩息之地,后院荒废,嘉庆六年,知府伊秉缓重建,仍取名“丰湖书院”,院小建有澄观楼、乐群堂、夕照亭和浴风阁,1922年院毁,不久又建,改名惠州中学。1996年,改为惠州师范,解放后,改为惠阳地区师范,文革时期,改为会议招待所。1978年,复为惠州师范,1979年,改为惠阳师专。1993年,改为惠州大学。  

    明清时期,惠州文风更盛。丰湖书院是惠州的最高学府。自创立以后,虽屡经兴衰,但“从者云集,人竞向学”,培养出颇多有成就的学子,对惠州的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岭南著名的书院之一。据府志记载:惠州府于宋代中进士者53人,明代44人。清代以来,惠州更是人文蔚起,名士辈出,在诗文、书画、金石等各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成就。  

    现校园前面建造的古朴牌坊,其匾联石刻为嘉庆(1801年)清代名士宋湘撰写。匾额“丰湖书院”,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书法庄重灵秀,浑厚超逸。



 
华林书院是江南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齐名,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公元424年,中华望族胡氏始祖胡公满第64代孙胡藩,因战功受南朝皇帝封赐于豫章之西新吴华林(今江西省奉新县境内),至今已有1581年历史,海内外华林胡氏后裔共有1800多万人。华林书院最早是华林胡氏家族私塾,后发展为华林学舍。华林胡氏俊杰、宋代大教育家胡仲尧将其扩建为华林书院,它是一所家族式书院,在中国书院历史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培养了大批人才,仅宋代华林胡氏一门就走出55名进士,官至刺史、尚书,宰相者不乏其人。华林书院的教育成就震动宋朝文坛,为华林书院题诗赞颂的名公巨卿有72人之多,宰相晏殊、向敏中,文学家苏轼、徐铉等均在其列,有些人还亲往书院讲学。


    宋太宗曾两次下诏旌表华林胡氏家族,宋真宗题诗盛赞:'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联今止见胡。’胡仲尧因创办华林书院有功,官至国子监主簿。 据《天下统一志》记载,当时,“四方之士来此游学者常数百人”。又云:书院“集书万卷,延四方名士,进学其间,供衣食,给资斧,一时云游者数千人”,“名公巨卿,胜友如云,远客千里而来,主人倒屐相迎”,出现了“纷纷游客豫章回,俱道华林就学来”的景象。宰相王钦若、李方、陈尧叟、张齐贤、晏殊、吕蒙正、吴潜、向敏中,尚书工部侍郎李虚己,集贤院学士钱若水,举进士第一翰林学士梁景页 等都曾撰文记其事。来此游历和讲学的有吕蒙正以及宋代著名文士王禹、苏轼、杨万里、黄庭坚等。
  

     书院办学有四大特色:一是文学派的书院。在华林书院可以尽情地呼吸文学的芬芳,到书院讲学的全都是文学家,诚如当时诗人曾致尧所称:“宾友尽为文苑客”。二是家族化的书院,创民办大学之先例。胡氏累世累代同心同德,培养了一种共有的风尚,把家族教育办起来,讲经史、诵诗书、习礼义。他们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把累世聚居、数代传经的家风传下去,以博取“孝悌声华辉北阙,门闾显赫耀南方”。三是重视女学,开收容女生之先河。在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书院中,至今都还没有听说过有收容女生的,可华林书院在此方面却书写了新的一页。家族中有愿受教育的女性,甚至亲友中的女性,都被招收进去。在书院的西面,还为女生专设了一个女膳堂。书院中的女生也跟男生一样,享有书院的各种权利。若有名流来院讲学,她们便列绛纱幔帐以听;书院举行盛宴,她们照例参加。宰相向敏中曾有“花凝玉勒含烟露,酒泛金樽醉绮罗”的诗句以纪实。四是办学经费全由家族承担。 
  
    据专家史料考证,当代伟人胡耀邦是华林胡氏第39代后裔。华林书院景区规划面积为17.6平方公里,景区面积为9.5平方公里,东至华林湖,西至仙女寨,南接高安县界,北抵华林山北麓。华林山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特,景点众多,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山、江南著名胜地,世代文人墨客多常来此游历讲学。通过查阅胡氏宗谱和有关史料,目前已发现并初步命名的景点共48个。  目前,奉新县正在加紧对华林书院进行开发建设.记者就华林书院的开发建设情况采访了华林书院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熊国金。熊国金介绍说,重建华林书院,开发华林书院风景区是江西的一个重要文化工程,对弘扬中国古代书院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熊国金说,全部景点的修建都本着尊重历史、原址修复、仿宋重建、创新突破的原则。华林书院景区10大景点建设投资共8000万元,欢迎海内外华林胡氏后裔及有志于中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工商界人士前来投资。
 

启文书院位于陕西省千阳县。清道光十七年(1837)知县罗日璧捐廉因旧察院改建。田租基金岁收息钱202串,后增至492串。光绪六年(1880)知县李福熙以赈捐款归书院,又请奖项下筹银200两。三十二年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鲁斋书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元延祐中为许衡讲学建,后废。清光绪十三年(1887),邑人李蓉镜于咸宁治东春明学舍旧址复建,有正殿3楹及文昌庙。署盐法道黄嗣东与邑令樊增祥捐廉集资重修。并作记。竣工之日,贺瑞麟、布政使李用清、按察使黄彭年等,仿白鹿洞会讲故事,登讲席,讲说小学、大学等,听者百余人。黄撰《会讲记》,又聚徒授课,延三原贺瑞麟主讲席,作学约10条揭之于壁。并于盐法道俸金中取银100镒发商生息以补费用。于是关学之风丕振一时。后又延塾师住内,凡关山外贫乏幼童均可入院肄业,以洒扫应对、蒙养、小学等为专门课程。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县立两等小学堂。三十年,改为高等小学。宣统二年(1910)改为实业学堂。
横山书院位于瓦房店市复州城西街,这里原是清代中叶的将军府邸。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由复州知州章鞠人倡议地方绅士名儒义捐,将府邸扩建为书院。作为古复州的最高学府,被誉为复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横山书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400多平方米,计有门房5间,大厅5间,东西厢房各7间,后厅11 间,后院东西厢房各6间。


雷塘书院

 
 
 
由于五代战乱,豪门贵族势力没落,而庶族地主经济发展,佃户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这不仅对生产力是一种解放,而且在文化上有了进一步迫切要求,促进了书院的发展。而江西相对比较安定,且经济文化方面处于社会领先地位,故其书院建设发展较快。  
    建昌(安义)雷塘书院就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书院之一。
    雷塘书院属江西建昌县(今属安义县),又名雷湖书院,亦称雷湖书堂。创建人为洪文抚。洪文抚在《宋史》有传。《宋史·孝义传》记载:“文抚六世义居”,“就所居雷湖创书舍,招徕学者”。北宋至道年间,地方官将洪氏累世义居及创办雷塘书院事迹上报朝廷,宋太宗派内待裴愈赐书百轴,文抚命有司修葺书堂以教子孙。之后洪文抚随即派其弟洪文举进京,进贡土特产以示答谢。宋太宗又亲书一幅“义居人”赐给洪氏家族,任命洪文举为江州助教。宋太宗又下诏,旌表洪氏门闾,并授以官资,免除洪氏徭役。自此以后,洪文抚每年都遣弟子入京进贡,宋太宗必赐答文。洪文抚侄洪待用,宋咸平年间进士,官至都官员外郎。
    北宋时,书院的特点已比较鲜明,其中一类是由地方大宗族所建立的,它们往往经济力量雄厚,延续性长,影响大,出的人才也很多,雷塘书院就属于此类书院,其主要教学目的就是纯粹地为科考作准备。宋杨亿在《雷塘书院记》中有一段话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处士之兄子待用举进士得乙科,同时侪流登是竞者以十数。初覆一篑,盖由椎轮,后来之人贯鱼而进。以锡善流光之庆,加讨论传习之资;圭组相辉,将珥貂于七叶;生徒益盛,必著录者万人,然后臻夫极也。”这些是以表明科举对书院及读书人影响之深。
    雷塘书院广聚古籍经典,遍请当时名流俊彦,为之配述,讲道论义。当时已有浔阳陈氏东佳学堂、豫章胡氏华林书院,皆创办时间很长,声名卓著,三者并鹜,彼此鼎峙。不过浔阳陈氏东佳学堂在体制上比较充备,有15岁以前和15岁以后两个层次,主要是对家庭男子具有普及教育的性质,其余两所学院则具有选择培养优秀人才的高等教育的性质,同时,均接待宾客游学。在体制上没有明确划分,并有接待游学的内容。

宏道书院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城北,是陕西省明、清四大书院之一,由三原人王恕之子王承裕(明嘉靖户部尚书)于弘治七年(公元1494)创办。书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8亩,院内栽植松柏,花木葱郁,现存日式教学楼一座,房舍建筑坚固,雕刻细腻,气势恢宏。

    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王承裕(三原北城人)中进士,其父王恕(明廷兵部尚书)致仕归里,父子协力将僧舍改建为宏道书屋,次年扩建为书院。

    王恕为关学三原学派创始人,王承裕幼承家学,父子被誉为关学翘楚。高陵吕楠(泾野)、三原马理(溪田)、雒昂(三谷)等三秦名士皆出于宏道门下,由是名声大振。

  到了清代,宏道书院更成为西北学界之旗帜,省学衙署设三原,府考亦在宏道书院举行。光绪26年(公元1900),书院改名宏道高等学堂,倡导新学,注重经世致用,造就了于右任、李仪祉、吴宓、张奚若、范紫东、张季鸾等一批海内外知名的民主革命先驱及专家学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陕西派遣官费留日学生30名,宏道学堂即占半数。  

  民国时改为陕西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后改称陕西第三职业学校、工业职业学校。解放后改为水利学校(后迁杨凌)、三原县教师进修学校,2005年交三原县文物旅游局管理。



隆古书院位于信宜市的镇隆镇,那里有岭南地区罕见的古建筑群,集中了一批颇有特色的保存完好的古书院。


荣阳书院

 
 
 
位于广东东莞市新维村内,旧址在现新维文化活动中心,建于清代中末期,与东莞宝安书院、石龙龙溪书院齐名,面积600多平方米,书院颇具规模,有岭南建筑风格,三进两厢,环境幽雅,内设书房、议事厅,是叶姓子弟求学和考取功名的场所。1998年,书院因年久失修,被拆建成文化活动中心。内有电影院、图书室、乒乓球室、健身室,供村民学习文化和锻炼身体。旧址现保存“荣阳书院”牌匾。



探花书院位于广东省兴宁市神光山南麓的墨池寺,与宋翰林学士罗孟郊的名字连在一起而闻名遐迩,香名千古。宋朝谏议大夫,翰林学士罗孟郊(1091——1153),广东兴邑人氏。他是一位忠贞爱国、不畏权奸,有凛然正气的好官,他卒后二年,被朝廷追授为礼部尚书。他早年丧父,但非常孝顺母亲。少年时,因家贫无法上学,放牧南山(今神光山),筑茅屋而居,专心攻读诗书。他从小抱负不凡,求知若渴,他对人的诚心和乐于助人、好学的精神,终感动“仙灵”,得“五彩祥光,夜放南山”之妙,从而解决了夜读缺油少盏之苦。披星攻读,与昔时车辄囊萤可以媲美。他克苦攻读,终蟾宫折桂,一举夺魁,高中探花。“人因山名,山沾人光”,后人便将南山改名为“神光山”。人们为了纪念罗孟郊,在神光山南麓兴建了墨池寺。



醉经堂书院位于永嘉县枫林镇,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2004年2月被永嘉县确立为县级文保单位。


  醉经堂书院是永嘉学派开山鼻祖———“皇祐三先生”之一丁昌期创办的讲学书院,清代的《宋元学案》、《瓯海轶事》、《两浙名贤录》等著作中都有记载介绍,是北宋中期温州最早最著名的书院之一,也是宋代文化教育的遗址。


还古书院

 
 
 
在休宁万安山.该书院创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创办人为王门弟子,县令石林祝世禄,该书院宗王阳明,只祀孔子,明代为王派讲会中心,曾举行新安大会七次,天启间毁三分之一,崇祯修复,复立讲会.清康熙壬申(1692年)始改祀朱子,与歙县紫阳书院同为朱派紫阳讲会中心,每年春秋各举行大会一次.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两书院紫阳讲会先后衰落,转以课艺为主.嘉庆十八年(1813年)邑人重修还古书院,增生童会课经费.咸丰五年(1855年)毁于兵燹。


 
三近书院位于“石屋山泉”的东侧。早在明朝,大文学家贾梦龙就有“穷涯绝岭势如连鳌,连连不断随波逐浪”的赞语。贾梦龙曾在此建造了18间房舍,专供文朋诗友谈诗论文,后贾三近在此著书立说,因之称“三近书院”。
   石屋山下,泉水涌出的地方是一处断崖,高约数丈。泉洞上方的摩崖上横镌着“石屋山泉”四个道劲的尺方大字,两侧配着副联语“雨雪巨浪喷千尺,旱后春流济万家”。主题上著着“ 万历二十年春三月石屋主人贾三近题”这是贾三近在去世前四个月亲笔所题。
    据《明史,贾三近传》、《峄县志》、《贾氏族谱》以及出土的《贾三近墓志铭 》记载:贾三近(1534-1592年),字德修,号石葵,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正月十三日生于素有“帝乡”之称的南阳府学后宅。当时祖父贾宗鲁任南阳府儒学教授。不久病逝于任上。三近便随父亲贾梦龙回到峄县就读。24岁中山东乡试省魁,名声大起。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中进士,“名次为山东省第一”。以博学宏词选翰林庶吉士,被桑梓父老“目为豪俊”。


琅琊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它与官学、私学等一起构成中国古代教育的主体。一个地区书院数量的多少,规模的大小往往标志着该地区教育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古代临沂虽相对比较落后,但历代学人和地方官员也设立了一系列书院,配合着县学、府学,对当时临沂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据笔者不完全辑录,古代临沂地区书院主要有21处,诸如琅琊书院、荀子书院、诸葛书院、闵子书院、东山书院、城阳书院等。其中,琅琊书院是突出的代表,规模最大,影响深远。  

    王羲之故居

    临沂,古称琅琊郡,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时任沂州知府的李希贤率七属集资捐款,在王羲之废祠附近修建书院,称琅琊书院,今在王羲之故居纪念公园内。据载,整个建筑气势不凡,庭中书室30多间,庭前有碑亭,大门内立有康熙御书龟驮碑,墙壁上嵌有琅琊法贴及历代石碑,文化气氛很浓。书院属官办性质,鼎盛时期,李希贤、熊遇泰、花泳春等历任知府常来书院讲学课士,另有滨州著名学者游百川等前来主讲,一时间琅琊书院成为临沂学术教育中心,成为沂州府培养、选拔人才的主要机构。书院内的学子大都是在七属中经考试严格选拔出来的优秀者,最多时达几百人。

     琅琊书院因官方的大力携持,后勤有保障,办学经费较充裕。沂州府拨划学田4处近800亩供书院收租收息以付学费,主要支付院长、师长(由院长聘)、管理人员(称首士)等的薪资,还承担学生饮食、赶考等的费用,也承担着春秋两季祭祀先贤的活动费用。尽管如此,琅琊书院学款年年有余,并能帮助府学、部分县学解决费用不足的问题,足见琅琊书院当时的气派。琅琊书院的藏书在临沂各个书院中也名列前茅,最多时达几万册,后历经社会动荡,至1930年前后,仅存六干多册。清末废科举,琅琊书院几经变迁,先是1901年被改为“沂郡校士馆”,学习课程增加了一些西学的内容:1902年又改为临沂县立第一小学,辛亥革命后改为工业、职业学校,30年代并入山东省立第三乡村师范。日军占领期间,书院和羲之故居均遭毁灭性破坏,如今人们也只能从新修复的右军纪念馆附近去想象聆听往年琅琊书院的琅琅书声。 琅琊书院兼有考课式、宣讲式两种功能,在古代临沂这种书院较少,更多的是私人、名人创办的书院和纪念祭祀式书院。私人所设书院有:思圣书院,位于费县,由元人王谦建;费县东山书院,元代康复之于1313年建;蒙阴东山书院,明代李灿然个人读研书院;王氏书院,位于临沂城南,元解元王佐所立。祭祀式书院主要有:荀子书院,位于苍山文峰山,相传荀子辞官后曾在此著书讲学,后人立书院以祀之;鲁公书院,位于临沂西北,为纪念琅琊人书法家颜真卿而设。


思圣书院 位于山东平邑。元至正十三年(1353)由当地隐士王谦、常好古、李秉忠及王致敬等集资创建。据传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途经东阳,曾在此地一小店投宿。后人将小店修为夫子庙,名为思圣庙。王谦等在庙址筑墙一周,建讲堂3间,东西厢房各3间。门额题曰“思圣书院”,乃循思念孔子之意。后渐毁。

 

东山书院

 
 
 
一、湖南省湘乡市-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始建于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迄今已届百年。这里,历史悠久,英才辈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书院初建时曰东山精舍,1900年改称东山书院,1905年建产湘乡县公立东山高等小学堂,1940年改办中学,名曰湖南省私立东山初级中学,直至全国解放。1951年,私立东山初级中学与湘乡市一女子职业学校合并为湘乡市一初级中学。1952年,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决定在书院旧址恢复东山学校,定名为“湖南省立东山小学”。1958年9月10日,毛泽东给师生写信并题写校名后称东山学校。现在东山书院已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1880年(光绪十六年),下里(亦称首里)士绅许时遂、黄光达、陈膺福、王晓棠、蔡中銮、庾亿、潘学海、许襄云、杨容熙、彭国霖等十余人,因本地学子求学不便,在知县严鸣琦的支持下,发起集资筹建东山书院。光绪十七年,新疆巡抚刘锦棠因病返乡,为筹建书院捐银二千两,被推为倡修。
  1895年,书院建设尚未动工,而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面对国是日非,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许时遂等人痛感建立旧式书院,培养崇儒通经的旧式人才已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必须培养能够“兴国而强兵,足民而丰财”的实村。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唯有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于是,他们在当年的十二月初六日,直接上书湖南巡抚、维新派的积极支持者陈宝箴,要求“仿湖北自强学堂成法”。“及时兴办”东山精舍。陈宝箴对他们的禀文和《东山精舍章程》非常赞赏,因此当日就批复:“仰湘乡县移令该,转饬东山精舍绅董,迅速举办,以收兴学育才之效。”
  东山精舍的最大特点是设算学、格致、方言、商务四斋,分科造士。格致是声、光、电、化等自然科学的总称,方言指语言文字,目的是造就翻译人才。培养人才强调“崇实”,“教之以实事,程之以实功”,以便“养成材”。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清政复古,东山精舍自行解体。它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它开了湖南新式教育之先河,其意义是很大的。同时,它马社会面要作为办教育的出发点,“培养实用人才,以济当时之急”的办学方向,也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点。
  东山书院从1890年开始筹建,1896年十二月奠基,1897年(岁次丁酉)建成正厅三进,1900年六月全部落成。事阅十年,工程和一万四千七百一十四千九百文。主其事者,除许明遂等十人外,尚有刘昌炎(筹捐)、谢崧岳(工程)、杨翼卿(度支)等人。书院辖田854.2亩,房屋六座,林牧场两处,岁收租谷一千三百五十五石一斗,作为办学经费。
  书院正厅三进,东西各五斋,合计六十余间。整个建筑规模宏伟,屋宇轩昂,环境幽雅。“主讲有堂,游憩有所,斋房庖福,网不备具。枕山面面野,环以大溪,缭以长垣”,确是一个求学的好地方!书院门额为汉白玉石,上书“东山书院”四字,为当朝书法家黄自元所书,正厅左廊墙上上有知县陈吴萃所撰《东山书院记》。
  书院落成后,当年十一月十五日开始课士。东山精舍随之改称东山书院。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七月,里绅士王刚、杨炳谦、彭梦日等发起东山书院改为湘乡县公立东山高等小学堂,1905年正月开始招生,学制三年(1921年后改为两年)。从此时起至1940年,共办45个班,毕业学生2000余人。起初以天干序班,从第八班开始改为数字序班。
  东山高等小学堂订有校训,谱有校歌。校训曰:“公诚勤俭”,制以黑底金字匾悬于正厅。两旁在柱上有楹联一副:“公毕方将私治,师严然后道尊”。高等小学堂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是按照现代学校的原则和要求进行的。当时课程有修身、国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体育、图画、音乐等。教学方法强调主导和主体、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到了循循善诱,生动活泼。
  东山高等小堂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有一批象李元甫、龚翼鹏、肖岳英、沈春龙这样的思想进步,慧眼独具的教师。龚翼鹏治校严谨,教学勤奋,在他担任堂长时期,学生成绩优良,受到了湖南省提学使司的嘉奖。李元甫热心教育事业,积极倡导新学,而且慧眼识珠。毛泽东来学校报考时,李看了他的题为《言志》的考试作文后,立即大加赞赏,认为他是“一名救国材”,并且破格录取了他。后来又支持他去长沙报考中学堂。肖岳英一生清贫,淡泊名利,热爱教育事业。他和儿子肖三、肖子升给了毛泽东这个农家子弟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岳英先生的子孙为了弘扬他关心教育事业的,还把他仅有的一点遗产捐给了东山学校,设立了“肖岳英奖学金”。沈春农早年参加民主革命,1925年入党,大革命时期投身于农民运动,最后慷慨就义。此外,还有不少知名与不知名的进步教师。例如:一九三0年杨再麟烈士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涟水河畔,第二天就有一位东山高等小学堂的教师写诗愤怒声讨:龙城风暴涟水寒,壮士热血洒沙滩。一十八年成好汉,镇湘台上看青山。”
  东山高等小学堂以其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教学内容新著称于时,闻名遐迩,因而吸引了一大批追求真理的热血青年。毛泽东就是一例。他是湘潭人,本不属学校招生范围,但他久闻其名,极想来校求学。一九一0年秋,毛泽东考入东山,编在戊班。在这里,他不仅接触到了康、梁的变法维新思想,而且受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即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启蒙教育,因而眼界大开,萌发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毛泽东曾经深情地说:“我是湘潭人,但受的是湘乡教育”,“我在这个学堂有了不少进步”。
  高等小学堂时期是一个人才荟萃的时期。除毛泽东外,新民学会创始人之一的肖子升曾就读于第一班,肖三就读于二班,柳宗陶(股东区特委书记)就读于四班,易礼容就读于七班,陈赓和杨幼麟就读于九班,毛泽覃就读于十班,谭政就读于十六班。据我们不完全的统计,仅民主革命时期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就有九人。大革命时期,湘乡的农民运动是闻名全国的。领导这一运动的骨干,大多数是东山高等小学堂的校友。
  如今,书院虽历尽百年沧桑,但在历代东山人的努力下,东山书院仍保存完好,仍是古朴典雅、庄严肃穆、斗拱飞檐、美轮美奂。毛泽东、谭政、陈赓、肖三、易礼容学习过的教室、寝室、自修室,让人遥想起领袖、将军、诗人、学者砥砺学业,指点江山的豪迈情情。而书院外则是石桥横跨、便河清清、绿树红花、鸟声清脆,让人觉得百年书院是古朴而不失清新,庄严而又见活泼,身处其中,离了闹市喧嚣,只有百年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心中一片澄静空明。
  书院也被列为了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东山学校也因光荣的革命传统成为了湘潭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05月25日,东山书院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二、广东梅州-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是梅州古老的书院之一,由王者辅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倡建, 已漫越了二百六十多个春秋。东山书院为“三进二横”的建筑结构,其前吸周溪水之清新,后袭东山岌之灵秀,邻傍状元桥之重彩。乾隆年间,梅县境内共建有九间书院,城中有四,即培风书院、东山书院、崇实书院和周溪书院。如今城区仅存东山书院。从古老的书院到现在的东山中学,一脉相承,弦歌不绝。是我梅州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东山书院脉承着嘉应州弥足珍贵的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厚实的门墙青瓦传承着灵动的历史,录载着梅州人文。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爱国诗人、外交家、教育家黄遵宪先生,在书院创建“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培养了众多爱国兴邦之士。爱国名士丘逢甲先生亦曾讲学于东山书院,在东山书院撰写了嵌“东山”长联,楹联含蓄地道出东山书院虽僻处山乡,亦足承载客家人不凡之志。
  1913 年,“既是精英桃李,又为创校勋贤”的叶剑英元帅,率一批有志青年,参与创立了东山中学,由此揭开了古旧书院新的华彩乐章。一批批国家栋材从古书院中走出,其中有为冲决历史桎梏、挽救国家危亡、振兴民族命运壮烈牺牲的东山英烈;有运筹帷幄,为民族独立、中华复兴作出突出贡献的叶剑英元帅;有骁勇善战的萧向荣将军;有叶选平政协副主席、原省委书记林若、曾毅院士、曾宪梓博士等众多英才。代代青年才俊从书院中走出,成为遍布海内外的东山校友,他们在各条战线上的频频捷报,更生动、更深刻地延续着书院的辉煌。
  2004年书院作为梅州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梅州”的八大工程之一得以重修,于2005年10月15日完成。修复后的东山书院,随着人文内涵的不断充实,已成为文化梅州建设的新景观,百年书院正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三、浙江温州-东山书院
  旧在华盖山,来王开祖讲学处。后世称东山书院。明嘉靖十二年(1533)毁于台风,三十一年知府龚秉德重修,清雍正十年(1732)巡道芮复传移建于城东南积谷山麓。乾隆二十年(1755)巡道未椿修,二十四年门(1759)引巡道徐绵、知府李碗、知县崔锡次第重修。同治二年(1863)巡道周开锡将其经费拨给中山书院,东山书院月保遂废。
四、江西余干 — 东山书院
  宋淳煕间赵汝愚等闻朱熹“得道统之正”,乃建馆城冠山东峰,延朱熹主讲其中。从弟汝靓、子崇宪及曹建等师事之。朱熹题其堂曰“云凤堂”。后为人所据。李荣庭赎复之。后又为兵毁。明初一度入于寺。弘治二年(1489)知县沈时重建于绝顶。不久又毁于战火,正德六年(1511)巡抚任汉命知县徐冠迁建于冠山之中峰。中构堂5间,南向有祠,堂之东仍构云凤堂,西筑讲堂,东西廊号房以处讲学者。规制为之一新。提学副使李梦阳为记。万历八年(1580)复废。继就二贤祠基址重建,明末圮。清顺治十一年(1654)兴屯道翟风翥堕修,题额“高风百世”。内祀朱熹,以赵汝愚、赵汝靓、曹建、柴元裕、饶鲁、胡居仁等配享。翟自为记。康熙十二年(1673)知县江南龄会同邑士民增建,自为记。嘉庆十五年(1810)重修云凤堂、千越亭、集义堂、慎独堂、丽泽堂、文昌宫、魁星阁,后又在门外阶下建入德门坊,道光三年(1823)书“明体达用”横匾与“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联语悬之。同治七年(1868)邑人重修。知县常山凤立《捐置东山书院膏火经费善后规条》,立定经费管理、生徒膏火额数与发放、扣除,考课取录及对生童的奖惩制度等。

鳌峰书院

 
 
 
福州鳌峰书院是清朝最知名、影响最大的书院建筑,由福建巡抚张伯行创办于1707年,是“清代福建学者的讲学中心”。

    书院广置书籍,校刊55种儒家著作,添建120间书舍,后增为140间。书院内有花园和一口大荷池,周围还有假山、石洞、楼、亭、池、榭,一路夹植松、杉、竹、柳,环境幽美。书院大门悬康熙御书“三山养秀”匾,内有二十三子祠、崇正讲堂、敦复斋、五子祠、笃行斋、正谊堂、贤王先生祠、张公祠等计125间。院后花园有鉴亭,亭前悬乾隆御书匾“澜清学海”。院里还有藏书楼1座,上层陈列大书橱二三十个,贮藏御赐各种法帖,置经史子集若干橱。二十三子祠祀宋儒游广平等5人和明儒蔡虚斋、胡文定等18人。 书院培养出了包括林则徐、赵轩波、蓝鼎元等在内的名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废止,书院改为“校士馆”,后又改为福建法政学堂。辛亥光复时学堂毁于火,书院原有设置,除一座假山外,荡然无存。

    新闻链接:

    作为清朝四大书院之一的福州鳌峰书院经过数月酝酿,其修复工程目前进入招投标程序。工程计划投资280万元,工程预计明年初动工,为期三个月。 据了解,鳌峰书院位于福州城区于山北面、鳌峰坊路的北侧。书院原占地面积广大,最鼎盛时期(至清光绪年间)共有房屋125间,不过眼下已成为福州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校舍,原址仅余一座假山。  据参与设计的相关规划专家介绍,鳌峰书院设计方案核心思想在于将与鳌峰书院一路之隔的李世甲故居右边的建筑之门厅、正厅重建为书院之门楼、讲堂,后楼则按照文物修复的原则,按原状予以整体性维修加固。  据了解,门楼的设计主要参照福州市闽侯县南屿镇的“水西林”府第式建筑群门楼风格予以复原,设计式样为:平面八字形,门廊内凹,对开六扇门加两侧廊门,单檐歇山顶;门楼二侧为廊道,人字形两面坡顶。 基于正厅可能作为讲堂之用,因而正厅如何修复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设计专家参照浦城三山会馆等大式建筑的厅堂做法,以方便规模较大听讲所需场所之用。 (来源:东南快报   许才芳)


龙光书院

 
 
 
丰城市稳博院馆龙光书院,在丰城西南部荣塘境内,即丰城古县治之地,为宋代私办,宋高宗赵构赐名的龙一所著名书院,收入《中国书院辞典》。北宋大观元年(1107),陈瑞(字应龙,官至大司寇)迁居荣湖后,首办第一件事是立荣塘义无反顾学。明陈廷章《龙光书院事实》曰:“吾祖荣湖应龙公於宋大观丁亥,立书院于古丰县治之上榜,晋令雷孔章(雷焕)掘剑之侧。剑池之名鸣天下,览山水之胜,有志以立义学,以诲乡邑及四方之来学者。捐剑池庙、山寺桥陂上田五百亩以给之,远近无不感动。”南宋建炎二年(1128),“至自俯公瑞子克绍父志,俱承创制,给饷愈胜。”陈自俯《孔衍圣公家庙肖像贡礼上启》中有言:“豫章丰城,於独紫气,掘剑池之创办义学古县治之上,於田资,瞻延师省,云集英才。”绍兴二年(1132)四月,“走东鲁(山东)孔庙脱真圣像归祀书院。”同年“有司奏闻,承敕额龙光书院。”乾道六年(1170),“延请紫阳朱夫子作心广堂记。”至时,书院建筑已初具规模。《陈氏家谱》谓:“尔后,俯之子陈嘉请,嘉靖(赠文林郎,上高县令),合力“捐资增构晚晴斋,望光亭于书院之右,以为凭倚眺望之所。”元至大年间,“大元府君陈必强协弟宗强同修书院,构宝气楼於剑池之东。”元进士、国子监学禄陈宗强,“重建讲堂,扩田千亩,以供四方之来学者三百余人瞻学之资。”使“龙学书院自度创立甚丽”,成为一所规模较大的书院。《龙光书院事实》载主要建筑有:“中立正殿、后立六经楼、会膳堂、讲堂、房庑及诸生读书之室四百余间,咸铁有序。”元学士欧阳圭斋(欧阳玄)过访,“为重书龙光书院、文明堂额匾及作序,一时书院之名扬天下”,与庐山白鹿洞书院齐名。至清末的八百多年间,累有修葺。陈治章《书院义田记》云:“元末红巾贼肆掠乡村,书院焚毁,吾逃者没者不可胜数。”明洪武二年(1369)“是值清平,熙诚公偕侄且元及良策,良篪等二十六人,捐资重建。”越十余年,集数百金,复建六经楼,及心广堂等屋。明嘉靖三年(1524)县令潘颖奉上檄改建书院,嘉靖二十七(1548)八月重修。至万历年间,书院又一次被战火烧毁,再次重建,才得以复成原貌。道光五年(1800)有陈氏裔孙陈治平等14人,集谋修建书院,筹资1700文;咸丰八年(1858),陈汉霏等7人,捐资修书院银347两,同时有各房捐资银343两,光绪三十四年(1908)有陈汉峰等20余人,先后5次捐钱507千文重修。然而使龙光书院保持原有的建筑规模和风貌,维护书院正常教学秩序。

  龙光书院建筑规模,是丰城历史上所办书院中佼佼者。其建筑风格,具有四合院式布局的特点。院落座北向南,分前后两进。中轴线上,首为大门、上石匾嵌有“龙光书院”四个黑色字,真字体,长2米,宽0.5米,今仍存,中为大殿,置先师孔子圣像;后为六经楼,藏经书三千余册;之后为仰止堂。院内东西两翼,前有左右庑;中两侧为讲堂、设衣亭、客馆、花台、读书室百间、会膳堂、心广堂(文明堂)等建筑物,均属砖木结构。院内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四周红墙环抱。院外附属建筑有山寺、望光亭、剑光祠、晚晴斋、仓廒等。整个院落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其建筑布局严谨规范,造型雅致、奇丽,具有地方特色。此地,古木参天,松柏积翠,环境优美。历代名人讲学于此赋诗感怀,写下许多诗篇,赞美其风景佳色。宋名儒、理学家朱熹讲学月余,赋《龙光书院》诗赞云:“一道荣光带碧山,天风吹雨度云关;树浮空翠名村坞,泉落飞虹泻石湾;赤岭豹栖朝气隐,剑潭龙起夜光寒;咿唔何处经年韵,多在湖东乔木间。”明甘惟寅对此作有“荣塘烟雨”“塔埠云涛”、“剑池夜月”、“山寺晨钟”、“三汉鱼火”、“长秆稻田”、“荣塘落雁”、“古道鸣驺”八景诗文,表达他对景情感。清甘兴仁至此讲学时作《龙光书院》诗赞道:“龙光海内争传颂,院落巍巍齐鹿洞;紫阳去后几百年,想见风流千古韵。”反映当时书院胜景之一斑。

  龙光书院自创办至民国元年(1912)毁书院改学堂,名国立学校,时达八百余年的办学历史。它是县级最高学府培养造就科举人才主要的场所之一,在丰城教育史上具有一定地位,起了重要作用。从宋至清代,多有文人学士、达宫名流游学、讲授于此。清陈其璋在《续修族谱序》中云:“吾祖自俯公,相地宜割地创义学、置义田,敦请名儒敷教,四方来学者甚多。”陈自俯其人,首继父志,致力于办学,讲学不倦。乾道六年(1170),延请名儒朱熹讲学月余。朱熹在为之所作《龙光书院心广堂记》中写道:“乾道庚寅岁也,为友人荣塘陈自俯请,名其所构龙光书院之堂,熹榜其间曰:心广。”并为书院题书“圣道中天”匾额,慕名求学者集居深造。陈明勖《族谱序》中言:“朱子晦庵留居月余,从学者四百人。”同时随从于此讲学者,有邑人盛温如(淳熙举人,官奉节郎),刘充(官提刑司干)、于革(淳熙进士,官湖北房州知州)三杰士。明徐即登《重建龙光书院记》言:“在宋时,晦庵失夫子游息颇久,一地相与如于去非(于革)、盛温如、皆称杰士”,讲授龙光书院,“四方来学者胥馆焉,甚盛举也。”元代时,先后陈氏裔孙陈必强、陈本强、陈植(元统元年进士,官上高县尹)“辞官归教,讲学书院,以兴起斯文为已任,四方名儒多从之游”;至正十三年(1353)举人陈熙明、官至刑部郎中的陈熙载、钦授兵部赞书陈天祥等先后主教书院。明代时,有陈裔工泰,景泰元年举人官授山东黄兴教谕,晚年辞归,讲学书院,范兆祥《文明堂记》载道:“陈君熙擢甲第科,拜监察御史,官至广东佥事”,先后在院讲学终年。清代时,先后有邑人罗拔(乾隆进士,官汉阳黄陂知县),敖宗瑚(乾隆举人,官广东镇平知县)、甘兴仁(雍正举人,官甘肃礼县知县)、吕光焕(嘉庆进士,官内阁中书,赣州府教授)、吕溶(嘉庆进士,官户部郎中)等诸儒士,均辞官家归,讲学龙光书院,为丰邑培育造就大批人才。清杨锡伯缓在《荣塘陈氏族谱序》中有言:“自府公豪举於邑基创院,高宗敕匾降以龙光,而一时人文蔚起。从宋名人杰出,甲第相望。”丰邑科举及第达官,不少就读此书院,明代尤著。徐即登〈书院记〉中云:“其弟子最著者若朱学士善(湖塘燕山人),以相出名”,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兵,“国初甘布衣惟寅,以文行重乡评;而陈代先若泰,以贤科试;邑博士若昭,以甲第为名御史。”


 

潜川书院

 
 
 
位于安徽庐江县境内。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兴建(在城内原钟楼桥西街),咸丰年间毁。同治、光绪年间重建。后改为电影院。清桐城学派代表人物马其昶等曾主讲于此。 清乾隆年间捐资创建的潜川,为当时庐江规模最大的书院,解放后五十年代,被改建为庐江电影院及供销商场,该书院北面是王家巷,西面为高拐商业街,东面隔街是金刚寺,位居县城繁华地段。
 
蓬壶书院
      位于莆田秀屿区月塘乡联星村水潮(也称水头)自然村境内。书院背靠东云寺(又称玉皇殿),面朝岱前山,坐北朝南。据传,书院创建于明末清初。本村约有2000人口。皆为姓金,家家户户挂有“理学家声大,彭城世泽长”楹联。相传,该村祖先师从朱熹理学家门下,便从浙江金华、兰溪迁居入莆。那么再早却是从徐州彭城迁入的。

  现在的蓬壶书院基本上保留原始建筑,为一厅加两边厢房,前为一砖埕,竖着一对旗杆夹。那约有丈把高的围墙,把书院围得严严实实。仪门略偏于正中,镌刻着“蓬壶书院”行书字样。砖埕上苔藓蒙蒙,乃是当年武秀才操练武功的场所。主殿的石柱,刻有原始楹联:“德著文章临潼水,烛辉剑气振魁星。”大厅大门之顶挂着“可书”两字匾额,其意义深奥,不可诠释,谁都无法解读个中真谛。神龛上奉祀着文昌帝君及魁星等神像。

  书院曾培养出10多位文武秀才、庠士或举人。自古是出人才的地方,远近驰名。蓬壶书院曾经也是地下党活动的地方。抗日战争胜利后,书院被族人金通章(时任忠门副镇长)改为学校。解放后,学校归联星小学管理,成为一所分校。20世纪80年代中期,分校被拆并联星小学。厥后,恢复昔日书院香火。1992年(壬申年)乡村集资重建翻新,但保留原貌原位。

  书院附近有蓬山宫、蓬圣宫和大新中社,分别奉祀杨公太师、妈祖和尊主明王等神祗。


 
 
三湖书院在广东南海西樵山白云洞中,位居应潮湖、鉴湖、会龙湖之间而得名,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金瓯堡名士岑怀瑾等创建,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书院砖木结构,金字式抬梁木构架,硬山顶,两进祠堂式,前后座铺砌方砖地面,露天井及正门外为花岗石板地面,门框以花岗石镶嵌,康有为曾在此读书,1978年拆毁,1987年南海县人民政府拨款按原貌采用水泥结构重建,门额镶嵌林则徐书“三湖书院”。


 

西江书院

 
 
 
康熙六十年(1721),归善知县( 今惠州市惠城区桥东街道办事处)孙能宽有鉴于县东地区(今惠东县)距县城较远,贫苦人家子弟就学 困难,以致地方文化落后,“人文寂寂”,乃由县拨资兴办义学。择平山圩边驿厅附近地方建屋三幢, 共十余间,分设课堂、书斋、宿舍、伙廊。最初题额为“西江书舍”后改“西江书院”(改名年代不详 )。并由县捐俸聘师执教;免费招收生徒入学,家境贫苦而好学的还可得书本、文具的资助。一时“凡民俊秀,得以担簦而负笈,执经而问难”,“有志之士,咸登礼教之堂。”书院建立百余年,为发展清 代该地区的文化教育是具较大作用的。

  嗣至“戊戌变法”后,官办义学撤消,而该地兴办“新学”之风未成,书院房舍仍由当地人士“设馆 授业”。民国成立后,始改办为平山区立小学。

 
郑氏养蒙书院位于福建省建瓯市小桥镇阳泽村龙池自然村2号。  

  郑氏祖先起源于开国始祖郑桓公在位36年(纪前806~770年),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幼弟姬友为郑伯,谥号为郑桓公。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八年封任桓公为司徒,掌管教化。因周幽王无道,桓公问依太史伯计,即迁徙于中源洛水之东,河济之南的号郐之间(今河南荥阳)。后幽王自食烽火戏诸侯之苦死于“犬戎之乱”,西周亡,桓公因劝王殉难。郑桓公是郑国的第一任国君和郑氏始祖。

  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甲辰和市公曙自光州固始县随王潮避地入闽居建州南乡龙池是为本宗始祖。

  郑氏家族,历经2800多个春秋的发展,根深叶茂,源泉长流,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相关相应。古往今来,郑氏杰人辈出,在中华民族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流居海外的郑氏后裔,特别是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新西兰等更是名扬流济,为本地区的开拓与发展做出了各自应有的巨大贡献。在港、澳、台地区,在全国各地,郑氏后裔都以自己的身份,为祖国、为世界默默地奉献。在历史上,本地仕宦层出不穷,有:宋朝大学士郑珏,太常博士郑存,明朝刑部尚书太子少保郑赐,清朝刑部左侍郎郑重等等。在现代,从本地走出去的大学生,更是不计其数。

  郑氏养蒙书院始建于南宋年间,因其始为教育后代的场所而得名,与进村的“通德里门”相为一体。其后,屡次数修,康熙重建,近代两次分别民国八年、公元1994年不断完善。

  该书院面积约300平方米,本院建设宏伟壮丽,是时代文武百官朝拜先贤杰人圣地,屋顶上建有龙凤阁,圣旨直牌匾,八字大门,还设有中门(中左右、三大门进入正厅)正月初一、二、三日三天大年,清明节和朝庭文武百官回籍朝拜辞世先贤都要放三声大炮,打开中门迎接。正厅中堂四名大官,正厅中堂左右各有16臣相像,大厅两旁壁上各有76名朝庭文武官员相像,全堂共194名官员相像。但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书院里所陈列的文物,已遭到严重破坏。

  宋高祖亲笔诏谕,南宋精忠报国的郑珏,为“赠太师谥忠穆”,建安县开国男,食邑400户,而建郑氏养蒙书院赠于“忠穆阁楼,官林学家”。


三潭书院在凤凰县城北45公里处,建于清康熙年间,曾是湘西苗族最大的学府,现为吉信中学。有飞檐翅角的建筑山丘之顶,似如苗家吊脚楼。


 
狮山书院,系清末浏阳四大书院之一,清朝道光21 年(1842年)由浏阳县令胡泰阶创办。1942年开始办中学,名狮山私立初级中学,1952年由浏阳县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为浏阳县第三初级中学。1958年开办高中班,更名为浏阳县第三中学。
 
冠山书院位于山西古平定州平定县师范礼堂附近,清代唯一官办书院。乾隆十六年(1751)年,平定知州王祖庚劝捐银2683两,以利息收入作为师生的费用,借用上城州署西部学院行署为讲学所。初取名“榆关书院”,后改称“嘉山书院”,咨部纂入《大清一统志》。乾隆五十年学使戴衢亨易名冠山书院。现原址处仅存数通碑记石刻。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冠山书院(第二批省保),位于平定县冠山镇后沟村西南,自古被历代文人所仰慕,元朝中书左丞相吕思诚、明朝南京兵部尚书乔宇都曾在冠山书院读书治学。明末清初民族志士傅山也曾隐居于此,这些志士豪杰都曾留下了不朽诗作。尤以乔宇诗碑、玄秘塔集五言刻石最为著名。
  宋初,继全国的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之后,北宋末年在平定州城西南八里,山明水秀的冠山上建起了“冠山精舍”,书院属民间私办。元初,中书左丞吕思城父祖数世读书于此。元代,在“冠山精舍”的基础上,扩建为“吕公书院”(吕公即吕思城),亦称“冠山书院”,成为山西显赫一时的最大书院。
  吕思城,字仲实(1293———1357),平定人。泰定元年中进士,后擢升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及编修。顺帝初,拜监察御史、侍御史、集贤院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湖广参政、中书参知政事、左丞转御史中丞等职。有《介轩集》、《两汉通纪》、《正典举要》、《岭南集》等著作传世。他性情刚直、体察民情、秉公办事,倡导破除迷信,不畏权势,直言进谏。在任翰林院期间,曾总裁宋、辽、金三史,病逝后赠齐国公,谥忠肃。
  “吕公书院”虽系官办,但实成于吕思城之手,因而得名。志载:左丞吕思城,以元世祖“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化之所”立书院令,并奏请赐额,造燕居殿,设宣圣孔夫子肖像,以颜子与曾子配祭,另筑会经堂,以及德本、行源斋舍,书院藏御赐经籍、图书万卷。
  石楼书院建于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学正,夏廷器修建,系官办。旧址在今平定县圣庙大成殿东侧,相对城南10公里的石楼山。
  名贤书院建于明代弘治十一年(1489),知州吴贤在冠山吕公书院遗址的石洞前构筑正堂叫“名贤书院”,时任山西布政司左参汪藻在弘治十三年立有赞颂吕左丞诗碑:“冠山山势碧棱曾,驻节来游吊左丞。十里红尘飞不到,百年青史价先增。”
  高岭书院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时任临洮太守的孙杰,字朝用,别号高岭,回归故乡后,寓居于冠山书院,每日聚朋邀友且吟且酌,见冠山山腰中有一巨石,即出资凿石洞曰:“夫子洞”,供奉孔圣人,另凿两洞,供奉颜子、曾子,在夫子洞的左面修建了高岭书院。聚书万卷,校勘其间,从严规范以导迪子孙,亦称上书院。明代陆琛作《高岭书院孔子调铭》今犹立于夫子洞院中。
  槐音书院,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郡人张佩芳任寿州时,与多人募资,在冠山资福寺东面修建。起初欲名“梵宇书院”,因院内有古槐参天浓荫盖地,山风时至疑有丝竹音,直隶总督那彦成题额“槐音书院”。自好之士,习静之儒,避城市喧嚣,本州外地好学之士接踵而至,多至100余人,每科名丽桂籍者,珠联星耀不下数人,亦称下书院。
  冠山书院,旧址在平定师范礼堂附近,清代唯一官办书院。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知州王祖庚,劝捐银2683两,以利息作为师生费用,借用上城州署西部学院行署为讲学所,因上城为汉淮阴侯韩信下赵驻兵处,旧称榆关,故初取名“榆关书院”。乾隆三十年(1765),知州陶易奉礼部咨查各省书院名目,以榆关名义未确,思及嘉水贯通山城,始自嘉山源远流长,改称“嘉山书院”,咨部纂入《大清一统志》。乾隆五十年,学使戴衢亨易名“冠山书院”,有房屋50余间,规模宏大极一时之盛。现仅存零星碑记石刻,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古冠山书院,创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十一年(1806),奉直大夫孙裕重建。书院坐西朝东靠山临谷建于冠山腹部,随地势分上、下两院,占地面积为737平方米。内院正面月台上有西窑五眼,居中一明两暗称崇古洞。月台下南窑三眼,中窑壁嵌集柳公权玄秘塔,五言诗石刻十六块,窑门额书“广业”。北窑三眼额书“新德”也为一明两暗。外院有窑洞一孔为书院仆役居室,外形为瓦房,内部为窑洞,冬暖夏凉。里院月台下立有明代嘉靖年间,乔尚书(乔宇)的《雪中访左丞吕公书院旧址》诗碑曰:“峻岭崇罔冒雪来,冠山遥在白云隈。松盘厚地蜿蜒出,花散诸天缥缈开。傍险欲寻归隐洞,凌高还上读书台。平生仰止乡贤意,莫遗遗踪闷草莱。”



 

挺秀书院

 
 
 
与赫赫有名的惠州市惠城区的丰湖书院、惠州市惠阳区崇雅书院相比,挺秀书院显得默默无闻。这座位于惠州市惠阳区三和经济开发区象岭村象山脚下的清代书院,在走过了247年后,既没有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圣地,就连昔日精神殿堂的灵气,也荡然无存。

  先是1994年9月象山中学(挺秀书院的延续)的停办,继而2004年8月被列入惠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挺秀书院的归宿就已被注定:没有了学子的书院,失去了思想传播功能之后,只能成为一个供后人精神瞻仰的符号。深深的失落感袭来,如同书院门口那只不复存在的古钟,悠扬的钟声在象山下嘎然而止。  

  要想找到挺秀书院,只要找到象山就行了。从兴建中的惠南大道拐上一条水泥村道,进入象岭村,丝毫看不出大象形状的象山就近在眼前。随便问一个村民象山中学在哪,他就会指着象山说,沿着水泥村道走,走到一条分岔的泥路,泥路的尽头就是了。

  外表朴实无华的挺秀书院早在5年前就给人第一印象:人去楼空的宅子诉说着它昔日的热闹,铺满尘埃的课室已经被紧闭的大门隔绝,破旧的篮球场被野草覆盖成一片绿茵……5年之后,挺秀书院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惠阳区一家私营企业投巨资予以改造之后,它被整体改观,不仅在“象山中学”的4个大字下多了“挺秀书院”的牌匾,大门还多了一幅石刻楹联,“挺峙南天兴教化,秀凝象岭焕人文”。原本斑驳的外墙也被油上新漆,从远处看去尤为醒目。

  被改造后的挺秀书院如今已是铁将军把门,闲人不得入内,外人只能通过各种各样的缝隙来“参观”书院内狭长的天井、废弃的课室和紧闭的书房。倒是门前几棵百年老树,依然枝繁叶茂,安静地伫立在旁,默默地见证了书院的历史变迁。

  据显示资料,挺秀书院保存完好,平面呈长方形,长约38米,宽约37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中轴线上排列三进两横院落。上世纪30年代挺秀书院改办为象山师范学校,解放后改为象山中学,直至上世纪90年代才停止办学,成为现今位于秋长街道办事处的秋长中学的前身。至此,挺秀书院才正式退出山水空间下教育的范式。

  令人遗憾的是,象山中学停办之后,原本悬挂在榕树下的古钟也随之被人拆走,昔日响彻整个象山的悠扬钟声,只能是停留在人们无限的想象当中。  

  挺秀书院堪称秋长历史文化的精华,即便在象岭村划归三和经济开发区之后,这个事实也无法改变。

  乾隆25年(1760年),秋长沙坑叶氏进士天波公兄弟叔侄39人捐银置田,在象山麓原石嶂寨文昌庙旧址创办象山挺秀书舍,培养子弟后代。乾隆50年(1785),叶氏再将书舍扩建为书院,成为当时归善县内以书院代替儒学的几间书院之一。

  熟知秋长教育史的人都知道,秋长各姓氏先祖非常重视教育,沙坑叶氏就有“隆学校以端士习”、“训子弟以禁非为”的家训。自挺秀书院创建以来,叶氏后人不断捐银重修扩建,典型的代表是19世纪中叶的马来西亚华侨叶迈帆和叶亚来。他们致富后不忘桑梓,为挺秀书院的人才辈出打下牢靠的物质基础。建国后,改称为象山中学的挺秀书院逐步扩建为4000多平方米,宿舍、篮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

  据不完全统计,挺秀书院已培养出学子近万人。这个不起眼的小书院,还是一批名人成长的摇篮:“吉隆坡王”叶亚来、反清义士叶匡、北伐名将叶挺、著名人士邓演达、长征女杰廖似光、原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叶锋……邓演达的父亲,教育家邓镜人曾经是这里的老师。在这里,叶挺接受了先进的思想,从这里他走向了保定军官学校,继而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

  挺秀书院在意识中呈现的已经不仅是知识二字,更重要的是进步力量的凝聚地。熟悉惠阳革命史的人都知道,中共惠阳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个县委都是在挺秀书院成立的。可以说,挺秀书院还是东江流域的革命摇篮。  

  挺秀书院的发展史远远还未结束。 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办事处早在2002年就成立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工作人员深入辖区40多幢客家传统古建筑、革命旧址、古书院等进行测量和资料搜集,并编制了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对当地的客家传统建筑实行分级保护。

  按照规划要求,挺秀书院以“名人母校”的名义被定为二级保护建筑,成为以展示客家民俗为主的挺秀书院景群的主要建筑物,并纳入到惠阳区旅游线路。该规划中还明确了保护准则:不得改变文物原状,不得破坏文物建筑及其附属物,不得修建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尽管如此,饱经历史沧桑的挺秀书院并不见得会迎来第二次春天。2005年,一个集娱乐餐饮于一身的休闲山庄在书院旁边悄然出现,这个用于自然生态旅游的新景点并没有给挺秀书院带来足够的刺激,相反,格格不入的事实让书院最终沦为经济浪潮下的呆板摆设。书院缺乏了吸引力,依附书院做生意的山庄自然也难以为继,最终成了我们眼前这一幕萧条的情景。



崇雅书院是崇雅中学的前身,崇雅中学是广东省内为数不多的百年名校之一,崇雅书院于1889年5月12日,由清朝“铁笔御史”邓承修告老还乡创办的,迄今118年历史,历经了世纪的沧桑。但当时的崇雅书院拥有两处教室文昌庙和魁星楼仍热现存。崇雅中学,1927年开办初中,1949年增设高中,现在是惠州市一级学校。
  一百多年来,崇雅培养人才数以万计,遍布世界各地。曾培育出邓仲元、邓演达、叶挺将军等优秀儿子,故有“东江革命摇篮” 之誉。校园面积八万平方米,实验室、电教室、语音室、历史室、劳作室、美术室、音乐舞蹈室及地理生物园等设备齐全。现有教学班31个,学生2300多人,教师200人,是惠阳区规模最大的一所完全中学。
  118年后的今天,细听崇雅书院讲述着100年来历史的沧桑。
  书院庭园约180平方米,内有亭、塔、池、碑及与书院和谐相融的花草树木,1994年、1998年多年进行对崇雅书院进行维修后,已成为具有浓重园林式的观光点。书院楼两层结构,目前一层是学校的音乐、舞蹈室;二层是校史和邓承修的资料的展览馆。上下两层的正面墙五分之四是屏门,屏门上截框上玻璃,下截是鸟兽花草雕刻木板……

邓承修(1841-1892),惠阳县淡水镇人,前清举人,官至御史,其声震天下,有“铁笔御史”之称。1884年中法战争时,他以鸿胪寺正卿出使安南,任勘定中越边界大臣。1888年告老还乡,曾主讲惠州丰湖书院。1889年由他倡议,地方人士集资赞助,创建崇雅书院。

康成书院坐落于崂山北麓三标山两侧的朝阳坡下,北倚巍峨屹立的铁骑山,南临风光秀丽的墨水河,四周松、竹相抱,果树互掩,春天百花盛开,清香扑鼻;夏秋杏红柿黄,万紫千红;数九严寒,松绿竹翠,红梅舞雪!

  汉代的康成书院,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尽沧桑,早已倾圯无存,初建时之规模、结构、布局已无可考。但明正德七年(1512年)重建的书院遗迹仍在,建筑格局与规模至今犹存:房舍坐北朝南,占地1.2亩,屋外砌有院墙,院内向阳开门。院内植松栽柏,枝繁叶茂,高耸云天;三边墙根,密栽竹、梅、秋菊,清雅幽静。房舍3间,高约5米,宽约12米,重梁起架,檐下四根木柱撑顶,柱基基座为青石鼓形,木质门窗平开,并雕有流云图案,具有十分完善的墙、梁、栋、枋、斗拱起脊屋顶。这在当时,可以算得上为高大的建筑了。“康成”是郑玄的字。因为是郑玄修建和执教的场所,所以被人们称作“康成书院”。附近的居民点也以书院命名,称为书院村;村北不远处的小屯,名叫“演礼村”,这里曾是郑玄当年向山里人传授、演习礼仪的地方。

  书院村边的山坡、沟壑、山崖处,至今长有一种叶如韭,长过尺,坚韧异常,四季常青的草,因为当年郑玄在此讲学论经时,经常采摘草叶编竹简,当地人便把这种草叫作“康成书带”,也叫“书带草”。唐朝文学家陆龟蒙游康成书院时,对这种草发生浓厚的兴趣,想起了郑康成。他以草喻人,以人比草,专门为这种草写了一首赋,叫《书带草赋》:

  彼碧者草,云书带名, 先儒既没,后代还生。有味非甘莫共三山芝校,无香可媚,难将九畹兰争。叨词林畔种,在经苑中荣。翠影临波,恐被芙蓉见鄙;贞姿傍砌,愁为芍药相轻。发叶(一作地)抽英,因天授性。纷稚圭池之宅,拂仲蔚门外之轻……。萧萧而不计荣枯,漠漠而何干好恶。金灯照灼,尚惊秦帝之焚;粉蝶留连,真谓羽陵之蠹。尔乃高推篱菊,瑞许阶蓂;我则惟亲志士,每聚流萤。岂便离蒿莱于隙地,希杜若遥汀:傥遇翰林主人之一顾, 遮长保岁寒于青春。

  作者既写了书带草质朴中显示出的高贵品格,又赞誉了郑玄不图权贵、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明朝学者顾炎武来崂山游康成书院后,也对郑玄肃然起敬,并写诗抒怀:
  荒山书院有人耕,不知山名和县名。
  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市)人。自幼敏而好学,多才多艺,精通音律,擅鼓琴瑟,号称“神童”,深得当时北海郡太守杜密的赏识,因而被推举入太学学习。先学今文《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等,又学《周官》、《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后又四处拜师求学,学识大增。汉桓帝建和年间(公元147-149年),他与涿郡卢植,结伴西行,拜师马融,攻读古文经。3年后,学业满,又游学周、秦,往来幽、兖、豫……从而名满九州。汉灵帝初年,朝廷封他为“大司农”。但是,面对当时贪官满朝,污吏辈出,重臣弄权,王、侯割据的混乱局面,郑玄视权力如粪土,决心教书育人,恢复礼义,治乱于天下。因此上任不久,郑玄便推病辞官,回乡办学。一时门徒潮涌,数百上千。后遭党锢受牵连,被禁锢14年。在此期间,杜门不出,专修经业。
鹿田书院位于金华北山双龙风景区鹿田村,清代创建。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金华八县名流在宋代创建的鹿田寺旧址建鹿田书院,金华知府继良题有“八婺儒宗”、“鹿田书院”匾额。是金华现存仅有的一座古代书院。

    鹿田书院为院落式建筑群体,占地面积792平方米,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包括厢房楼屋及第三进楼屋面积)。沿中轴线第一进为大门,第二进穿廊,第三进为正厅(楼屋),面阔均为三开间,每进两侧各置厢房7间(楼屋)。书院外面有两块大,重约数万公斤,屹立与一平坦巨岩上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大将胡大海与常遇春在此用两石头比武,故名"比武石"、平坦是巨岩,则为朱元璋点将阅兵处,故名“点将台”。

    鹿田书院四周群山环抱,景色秀丽。古代文人墨客游此,题咏颇多。宋代潘良贵曾赞赏:“自是评吾乡山水以此为第一。”南宋谢翱在该地写有《听雨记》。南宋方凤、元代许谦、吴师道、戴良、叶谨翁,明代王思任,清代王崇炳、郑鹤龄等均有题诗。1997年满腔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极书院 百泉书院

 
 
 
百泉书院宋元时称为太极书院,位于百泉湖东岸。创建时间为宋,到了元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关键人物是姚枢,姚枢曾任燕京(北京)行台郎中,1141年辞官来辉隐居,耕荒种田,耕读自乐,自刊《小学》《论孟》等书,散之四方,以惠学者。慕姚枢之名,1250年,著名学者许衡、窦默也从河内(河南沁阳)、肥乡(河北大名)来到百泉。他么在太极书院内,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无所不授。不论学生出身贵贱、智商高低,他们都能因人施教,使求学者皆有所得。百泉弹丸之地,遂成理学渊薮。一时担簦负芨者,络绎于道,使得太极书院与朱熹创办的鹿洞书院,陆就渊创办的鹅湖书院并驾齐驱。因当时的许多名臣和学者都曾受学于此,故后人在评说理学的发展时有“宋兴伊洛,元大苏门”(意即理学兴起于宋代的洛阳,发扬光大在元朝的辉县苏门山)之说。    
   姚枢等人离开百泉后,太极书院渐渐萧落。到了明代成化面间,沉寂了220余年的太级书院又得以复兴。河南提学佥事(省级主管教育的官员)吴伯通、知府张谦在太级书院旧址上,又建起了百泉书院。
   据当时的参政大学士刘建《百泉书院记》载:“(百泉书院)于成化庚子(1480年)4月始建,至壬寅(1482年)3月竣工,历时两年。凡为屋三重(即三进院),为楹六十有二,匾其前曰'先贤祠’,内祀周敦颐、邵雍、司马光、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张栻、吕东莱、许衡10人,另以姚枢、窦默二人配享;中曰'讲道堂’,左右为斋凡八(即八排房);后曰'主敬堂’,左右为斋凡四(即四排房),合匾之曰'百泉书院’”。由此可见,百泉书院的规模在当时已经非常宏大了。明崇祯15年(1642年),开封遭李自成军队围攻,决水淹城,省贡院遂移至百泉院。自清顺治2年(1645年)至清顺治14年(1657年),共历6科,后改为科举考试的地方。
   清顺治、康熙二朝,是百泉书院的又一个鼎盛时期。顺治7年(1650年),一代大儒孙奇逢自河北来辉,在百泉书院主讲“夏峰之学”,四方学者,纷至沓来,使得百泉书院与襄城老来章主持的嵩阳书院、柘城窦克勤主持的朱阳书院三足鼎立,驰名中州。李来章是孙奇逢的弟子,窦克勤又拜孙奇逢的弟子耿介为师传习百泉之学,所以嵩阳书院、朱阳书院及李来章后创的南阳书院、紫云书院及广东连山书院等,都已是百泉之学的一传、再传之学。百泉书院不仅在中州独占鳌头,还同浙江的姚江书院、陕西的磋中书院一起,站在全国诸多书院的前列。
   清乾隆7年,百泉书院又行重修,规模较前更为恢弘。乾隆15年(1750年),乾隆皇帝巡游百泉,将百泉书院改为行宫。道光6年(1826年),知县周际华立《学约十条》(立学、立教、立志、立身、立德、立功、立言、立名、立城),将书院由百泉湖畔移至辉县城内。光绪末年,西风东渐,学堂勃兴,百泉书院停办(其旧址在今辉县城内书院街)。

琼林书院是莆田沿海地区较为影响、历史悠久的一座乡村家族书院,坐落于秀屿区东峤镇珠江村境内。据该村《林氏宗谱》记载,书院始建于宋末,学风兴盛。明代遭到倭寇毁坏,之后重建。清光绪年间,由本村林恒捐资重修。上世纪50年代,遭到破坏,80年代末,再次重修,成为现今的前后两殿加外埕围墙,与临江亭并排矗立于珠江村中心位置。庙宇附近有金印堂(俗称张公宫)、林氏宗祠和林家三座厝等文物古迹,构成一个古建筑群落。

  宫殿式建筑风格的琼林书院,充满着古香古色格局,充溢着浓郁的文化历史底蕴。书院的后殿是“文司天阁”,奉祀文昌帝君、魁星夫子及保儿母等金身塑像,石柱上镌刻着:“后座帝星文章盖世传现代,玄坛书院满门桃李领先师。”书院秉乘传统尊崇的“文章先师”及祈盼子民聪颖得志的智慧化身之神。从联语“琼阁拥经书百家诸子该佐读,林园范兆民万象崇道任瞻依”中可解释出里人崇文重学的思想观念。其实,珠江村林氏,属于莆阳大姓林氏源流中的“金紫林”之一脉,由于历宗历代注重读书求功名风尚,勉励子孙“读圣贤书,行万里路”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前殿神龛上,供奉孔子、朱子和南夫子(即林光朝)坐像。“潼水文星魁独占,珠江书院记先生”。原来林氏出有南宋淳熙皇帝谥“文节”之称和“南夫子”之美誉的一代文圣林光朝。无怪乎书院柱联上主镂刻有:“传淑衍洛学称南夫子,集大成开闽派惟徽国公。”林光朝(字谦之,号艾轩),平生致力于圣贤践履学问的研究,通六经、百家。在黄石东井红泉宫创办“红泉义学”,招来四方学子研读儒学经典诗文。各地从教于他的每年不下数百人,可谓桃李遍天下。他曾经到谷城山“松隐精舍”、珠江“蒲弄书堂”和福清海口“龙山书院”讲学,收徒课业时间长达二、三十年之久。后来考取进士,被召回朝廷任国子监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孝宗皇帝在国子监听取林光朝讲解《中庸》,赞不绝口,面赐金紫,升任中书舍人兼侍讲。

  林光朝一生以教学著述为己任,淡泊名利,漠视仕途。曾与朱熹结成好友,彼此切磋学问,两位成为当时学界泰斗,名扬四海。著有《艾轩集》九卷、奏章二十卷、《易解》一卷和《诗书语录》、《中庸解》、《庄子解》等书。

  “蒲弄金山乡里犹传讲学迹,考亭云兴文章遍泽读书人”。林光朝的教学成果及学术研究,深深地影响了宋元明清诸代,被人饮誉为“红泉学派”。珠江村人氏出于对这位乡贤的无限敬仰与尊崇,特别在琼林书院里供奉林光朝塑像,一则纪念他的伟大贡献,二则激励后代效法这位文化圣人。

 

万松书院 崇文书院 紫阳书院 诂经精舍

 
 
 
“杭州的书院自唐代始,至清代到达极盛,前前后后总共出现了约31所,其中以敷文书院、崇文书院、紫阳书院、诂经精舍四大书院最为著名。现名为万松书院的敷文书院,是传说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恋之处,而今它已经成了杭州最有人气的书院之一。”


杭州书院 兴起于元代,明末至清代达到鼎盛阶段。最为著名的有万松书院、崇文书院、紫阳书院和诂经精舍,称为杭州四大书院。万松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当时名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改辟为万松书院。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清康熙帝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遂改称为敷文书院。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崇文书院 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位于西湖跨虹桥西。明朝巡盐御史叶永盛每逢春秋公务之闲暇,召集徽州籍子弟聚于跨虹桥西的湖面画舫中,现场出题考课,然后命各舟荡漾分散,称为“舫课”。叶永盛调离之后,徽商在跨虹桥西建院舍,称“紫阳崇文书院”。清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南巡,题榜“崇文”,遂更名为“崇文书院”。今已不存。  
  紫阳书院 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间(1703年),由两浙都转盐运使高熊征及盐商汪鸣瑞等捐资建造,初名“紫阳别墅”,主要招收商人子弟。咸丰十一年(1861年),院舍毁于战乱。同治四年,得以重建,更名为“紫阳书院”。其遗址为杭州紫阳小学原址。  
诂经精舍嘉庆六年(1801年),由浙江巡抚阮元在原《经籍纂诂》编纂之地创建,阮元在《诂经精舍记》中认为:圣贤之道存于经,经非诂不明。遂将书院更名为“诂经精舍”。现已不存。

100年前的洛阳长什么样我们谁也没见过

但是100年前,

有一位法国人曾来到中国,

踏上河洛大地,

用黑白相机记录下来那时候的洛阳城。

 

 

 

 

爱德华·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是学术界公认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中国学大师,1865年出生于法国里昂一个新教徒家庭,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889年,24岁的沙畹以法国驻华使团译员身份前往北京。来华后,在当时清朝驻法使馆参赞唐夏礼的帮助下着手翻译《史记》,1893年沙畹奉命回到巴黎,主持法兰西学院“汉语及满语语言和文学”讲座。同时,他还在东方语言学院、索邦大学、巴黎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的宗教科学系授课。1895年任法国亚洲学会秘书长并参加东方学杂志《通报》的编辑工作,1903年协助考狄(Henri Cordier)主办《通报》,这一年他还成为了法兰西学会会员。
  
  1907年沙畹第二次来到中国,对中国北方——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诸省进行考察。他在这些地区,尤其是在龙门和云岗石窟地区,在考古和碑铭方面取得了重大收获,从而成为第一个系统地考察这些石窟的人。1916年,沙畹当选为英国皇家亚细亚协会会员。1918年,在巴黎去世。

 

以下这些照片别说80、90后没见过,

可能连爷爷、曾祖父那一辈都难得一见!

 

 
1907年7月23日,巩县与河南府之间的洛河。

 
1907年7月23日,巩县与河南府之间的洛河。

 
1907年7月23日,巩县与河南府之间的洛河。

 
1907年7月23日,白马寺。

 
1907年7月23日,白马寺。

 
1907年7月23日,白马寺僧人墓地。

 
1907年7月23日,白马寺。

 
1907年7月24日,河南府(今洛阳)

 
1907年7月24日,河南府(今洛阳),街道景色。

 
1907年7月24日,河南府(今洛阳)

 
1907年7月24日,河南府(今洛阳)

 
1907年7月24日,河南府(今洛阳),关林庙。

 
1907年7月24日,河南府(今洛阳),关林庙。

 
1907年7月24日,河南府(今洛阳),关林庙。

 
1907年7月24日,河南府(今洛阳),关林庙。

 
1907年7月24日,河南府(今洛阳),关林庙。

 
1907年7月24日,河南府(今洛阳),魁星楼。

 
1907年7月24日,河南府(今洛阳),迎恩寺。

 
1907年7月24日,河南府(今洛阳),儒教和道教仪式场所。

 

 
1907年7月24日-8月4日,龙门东山香山寺。

 
1907年7月24日-8月4日,龙门东山香山寺。

 
1907年7月24日-8月4日,龙门东山香山寺。

 
1907年7月24日-8月4日,龙门东山香山寺。

 
1907年7月24日-8月4日,龙门东山香山寺。

 
1907年7月24日-8月4日,龙门东山香山寺。

 
1907年7月24日-8月4日,龙门石窟看经寺。

 
1907年7月24日-8月4日,龙门石窟看经寺。

 
1907年7月24日-8月4日,龙门石窟看经寺。

 
1907年7月24日-8月4日,龙门石窟看经寺。

 
1907年7月24日-8月4日,龙门石窟看经寺。

 
1907年7月24日-8月4日,龙门石窟看经寺。

 
1907年7月24日-8月4日,龙门石窟潜溪寺。

 
1907年7月24日-8月4日,龙门石窟。

 
1907年7月24日-8月4日,龙门石窟。

 
1907年7月24日-8月4日,龙门石窟。

 
1907年7月24日-8月4日,龙门石窟。

 
1907年7月24日-8月4日,龙门西山石窟。

 
1907年7月24日-8月4日,龙门西山石窟。

 
1907年7月24日-8月4日,龙门西山石窟。

 
1907年7月24日-8月4日,龙门伊河东侧。

 
1907年7月24日-8月4日,龙门附近煤矿排水管。

 

 
1907年8月6日,偃师县,恭陵。

1907年,一个叫沙畹的老外从陕西韩城县过黄河禹门(龙门),从河津县进入山西游历。此人是法国人,汉学家,一个月内沿汾河北上,从大同府出省。这个老外主要是从建筑上面做了记录,不过侧面反映了百年前满清崩溃前夕,封建社会摇摇欲坠的风雨江山。这些建筑随着岁月的侵蚀或者各种运动的破坏,多数已经消失,只有少数活着的,被浓妆艳抹后重新开张,接待来自全国各省的客。

  1907年,山西某地,夕阳西下,一位行色匆匆的男子。

  1907年9月27日,绛州(新绛)城外.熙熙攘攘的商旅。

  1907年9月27日,绛州南门外的汾河滩头.远处的塔、鼓楼等依稀可见,现在还被保留着,城墙早已被破坏殆尽。

  1907年9月27日,绛州河上的商船。

  1907年9月28日,平阳府(临汾)尧庙,现存。门前已辟为巨大的广场。

  

1907年9月29日-30日,洪洞县城南小桥。

1907年10月2日,霍州,韩侯岭。

1907年10月1日,灵石县仁义镇。这个县现在还有比较出名的王家大院。

1907年10月1日,灵石县,汾河。

1907年10月1日,灵石县,墓碑。

1907年10月1日,灵石县,乡村。

1907年10月1日,灵石县,窑洞。

1907年10月3日,抵达介休县前的路上。

1907年10月3日,平遥县,拱门。平遥古城现在是世界遗产。当时太谷、祁县的古城比它要好,结果经济发展的快,全拆了。

  

文水的城墙,已毁。

文水城边的墓地。

1907年的山西闹市。

某边城

某牌坊,山西。

某镇门,山西。

1907年10月5日,抵达太原府。

1907年10月5日-11日,太原府,九仙桥。

1907年10月5日-11日,太原府,迎泽门。

  

1907年10月5日-11日,太原府,牌楼。

1907年10月5日-11日,太原府,双塔,现存。

1907年10月5日-11日,太原府。

1907年10月5日-11日,太原府,衙门的影壁墙。

1907年10月7日,太原府,城隍庙,大部已毁。

1907年10月7日,太原府,城隍庙。

1907年10月5日-11日,太原府,奇特的亭子。

1907年10月7日,太原府,天主堂,现存。

1907年10月15日-18日,五台山,基本上保存完好。

  

  

  

1907年10月15日-18日,五台山,显通寺。

1907年10月15日-18日,五台山,清凉石寺。

1907年10月19日,代州,寺庙。

1907年10月19日,雁门关,现存。

1907年10月19日,雁门关。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鼓楼,现存。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九龙壁,现存。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街道。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马队。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街道。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魁星楼。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文庙。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西平楼。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药王庙。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城墙。现存,不完整。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城墙。

1907年10月23日-27日,云冈,观音堂。

1907年10月23日-27日,云冈石窟,现存。

1907年10月23日-27日,云冈石窟。

1907年10月23日-27日,云冈石窟。

1,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长城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后,把原来分段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代未年,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

  2、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历代宫殿都“象天立宫”以表示君权“受命于天”。由于君为天子,天子的宫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宫”禁地,故名紫禁城。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3、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承德市。曾是中国清朝皇帝的夏宫。避暑山庄与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这四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面的园林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4、安徽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有72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黄山是安徽旅游的标志,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唯一的山岳风光。

  5、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它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

  6、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桂林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旅游区,千百年来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桂林漓江风景区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桂林山水向以“山青、水秀、洞奇”三绝闻名中外。

  7、西安兵马俑、

  西安兵马俑 在骊山北麓,茂密的林木掩映着一组规模宏大、外观别致的建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8、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

  9、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千米,沿途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10、台湾日月潭

  日月潭、头社、鱼池及埔里等地,原来均为湖泊,因为此地带同为第三纪粘板岩层的陷没地带,也就是粘板岩层的断层地带,由于地壳的变动致不断的褶曲及陷没作用后,而形成大、小的盆地,然后蓄水,便形成了山间的湖沼。

冬,终也,万物收藏,人体需顺天地之势潜藏阳气。
养神: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阳潜阴蓄。
立冬时节正处在秋冬交替时期,此时节,阳气潜藏,阴气盛极,公众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调整,应当适当增加睡眠时间,早睡晚起。“早睡可养人体阳气,迟起能养人体阴气,但晚起并非赖床不起,而以太阳升起的时间为度。而且,立冬后气候寒冷,在养生上要注意保暖避寒,这也要求人们尽量做到早睡晚起。”

养气:避免剧烈活动,防止阳气随汗而泄。
立冬时运动应以静态运动为主,可以在向阳的地方,在晨光下进行八段锦、十六段锦、太极拳等运动,以感到舒适愉悦,微微出汗为好。

养精:节制房事,闭藏肾关。
《内经》中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明确指出,人若不知冬季养藏之道,冬令依然精液频泄,那么身体必然日趋虚弱。虚则寒邪乘虚而人,并伏藏于体内。伏邪积郁日久,等来年春阳上升,必发为温病。《寿世保元》也说:“精乃肾之主,冬季养生,应节制房事,不能恣其情欲,伤其肾精。”唐代名医孙思邈则认为“当今少百岁之人”的原因,就是“不知节欲养精”。因此,从立冬开始,房事就要稍加节制,以畜养阳气。

心养:心静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躁动与激昂。
在冬季,自然界的蛰虫伏藏,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的生机勃勃做好准备。人体此时的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时期,因此,冬季养生要着眼于“藏”。“藏”的意思就是说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中医认为,人在冬季,一是要能调控不良情绪。人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调整控制情绪,遇事节怒,宠辱不惊。对于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方式宣泄出来,以保持心态平和。二是多晒太阳。因为冬季天黑得早,光照时间短,也是容易让人产生抑郁情绪的一个原因。当黑夜来临时,人体大脑松果体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它能影响人的情绪,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使人保持好心情。

食养:以温补养肾为原则
根据“秋冬养阴”,“冬季养肾”的原则,冬季可适量多吃点咸味食品,如海带、紫菜和海蜇等。此外,还应多吃温热护阳之品以抵御寒冷,如羊肉、狗肉,桂圆、胡桃、核桃、栗子、大枣、山药、等。当然蔬菜也不可少,如黄豆、胡萝卜、油菜、芥菜、韭菜等各种深绿色蔬菜都是上佳选择。冬季应少吃寒性食物,如螃蟹、西瓜、香蕉、梨等。

[audio_player src="http://kolber.github.io/audiojs/demos/mp3/juicy.mp3" song="Juicy-r" artist="Wait What"] Cras sodales dui id est sagittis varius! Mauris tempor convallis mollis. Phasellus placerat facilisis tristique. Sed et vulputate est. Nam sodales porttitor ullamcorper? Proin posuere, ligula sit amet luctus semper, velit sapien tincidunt nunc, at feugiat nunc dui vitae nisl. Morbi et sem volutpat, faucibus orci eget, porttitor sapien. [space height="30"] [highlighter label="Example" ][audio_player src='MP3_SRC' song="SONG_NAME" artist="ARTIST_NAME"][/highlighter]

照片)一山韩屋村靖窝,

照片)一山韩屋村靖窝, “出嫁的日子”

首尔近郊举办的特色烟花庆典!

夜晚时间变得比白天更长的季节。首尔及首都圈一带的旅游地纷纷举办丰富多彩的灯光庆典。只有夜间才能欣赏到的灯光庆典是享受晚秋之浪漫的绝好机会!用LED电灯点缀起来的华丽灯光庆典、将韩屋与照明相结合展现韩国魅力的灯光庆典等, 异彩纷呈。下面就从中介绍一下外国人值得一看的6处灯光庆典。

东大门设计广场(DDP)동대문디자인플라자(DDP)LED玫瑰花园

照片)首尔值得一看的夜景名胜, 玫瑰花园

照片)首尔值得一看的夜景名胜, 玫瑰花园

东大门设计广场(DDP)上夜景最美的地方要数LED玫瑰花园了。这里既是深受恋人们喜爱的首尔最佳名胜, 也是非常适合拍摄夜景美照的地方。夜幕降临, 高耸的大楼前面, 2万5550朵LED玫瑰放出华丽的光芒, 景色壮观极了。这里展示的2万5550朵LED玫瑰其实还有更为独特的意义。它是2015年为了纪念大韩民国光复70周年, 将70乘以365得出的数字, 含有像庆典一样度过一年的深意。

  • ☞ 地址: 首尔市中区乙支路 281(二间水门展示场旁边的草坪花园一带)
  • ☞ 交通指南: 从地铁2号线、4号线东大门历史文化公园站1号出口步行大约需要5分钟/从地铁1号线、4号线东大门站7号出口步行大约需要6分钟
  • ☞ 开放期间: 2015.04.18~2016.02.29
  • ☞参观时间:19:00~24:00
  • ☞ 主页: http://www.ddp.or.kr/MA010001/getInitPage.do(韩、英、日、中)

小王子星光庆典(어린왕자별빛축제)

照片)小法兰西全景(上图), 将小王子生活的小行星进行形象化的灯光隧道(左下图), 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拍色地(右下图)

照片)小法兰西全景(上图), 将小王子生活的小行星进行形象化的灯光隧道(左下图),
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拍色地(右下图)

小法兰西(쁘띠프랑스)是韩国的一座小法国村, 韩国热播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秘密花园》等都在这里拍摄过。小王子星光庆典以法国南部蒙彼利埃街为主旋律, 用从法国直接购买的照明设备和LED将四周装扮起来。特别是色调柔和的建筑与照亮其间的灯光, 把这里的气氛烘托得仿佛童话一般, “都敏俊超能力时间”、牵线木偶的“舞蹈表演”等丰富多彩的看点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 ☞ 地址: 京畿道加平郡清平面湖畔路 1063
  • ☞ 交通指南: 在ITX清平站/加平站(京春线)下车后可以乘坐“加平观光地循环巴士”到达目的地
  • ☞ 开放期间:  2015.11.21~2016.02.29
  • ☞ 开放时间: 09:00~20:00
    (※ 灯光庆典期间电灯一直亮着)
  • ☞ 门票: 成人 8,000韩元, 青少年 6,000韩元, 儿童(36个月~小学生)5,000韩元
  • ☞ 主页: http://www.pfcamp.com/cswmain/main.php(韩、英、中)

富川AiinsWorld灯光庆典-世界夜景Lumilaluce第2季
(부천아인스월드빛축제–세계야경루미라루체시즌2)

照片)圣巴西尔教堂模型(上图), 采用Lumilaluce技术制作的作品(左下图), 比萨斜塔模型(右下图)

位于京畿道富川的Aiins World (아인스월드)是一座景观主题公园, 经常到访的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游客。将中国紫禁城、法国埃菲尔铁塔、美国自由女神像等世界25国的105座著名建筑以微型景观的形式进行了再现, 为游客带来与众不同的精彩。Aiins World的夜景为四面照明, 看上去就像实际的外国夜景一样, 呈现出梦幻般的气氛。同时, 展示场随处设有与建筑物主题相符的各种拍照区, 方便游客们拍摄纪念照。

  • ☞ 地址: 京畿道富川市远美区跳跃路 1
  • ☞ 交通指南: 从地铁7号线三山体育馆站4号出口出来后步行大约需要17分钟
  • ☞ 开放期间: 年中无休
  • ☞ 开放时间: 11月~2月 17:00~23:00, 3月~10月 18:00~24:00
  • ☞ 门票: 成人 16,000韩元, 儿童(未满12周岁) 13,000韩元
  • ☞ 主页: http://www.bucheonlightfest.com/(韩)

安山星光村摄影乐园灯光庆典(안산별빛마을포토랜드빛축제)

照片)安山星光村摄影乐园灯光庆典全景

照片)安山星光村摄影乐园灯光庆典全景

安山星光村摄影乐园是以形形色色的灯光庆典为基本主旋律, 可以欣赏到各种主题的灯光拍照区以及梵高的50多件代表作品的地方。婚礼摄影区以及用灯光装扮的四季庭园是这里的代表路线!展示场四处设置的企鹅、海豹、圣诞老人和鲁道夫造型物等也是与众不同的看点。星光庆典的高潮从日落正式开始。在入口处有星光隧道、星光庭园的五色动物, 在白色背景下灯光闪烁的隧道“白色爱恋之路”上与家人、恋人一起拍照也非常不错。

  • ☞ 地址: 京畿道安山市常绿区水仁路 1723
  • ☞ 交通指南: 从地铁4号线中央站乘坐出租车大约需要9分钟
  • ☞ 开放期间: 年中无休
  • ☞ 开放时间: 冬季平日和周日 11:00~23:00 / 周六 11:00~23:30 / 夏季平日和周日 11:00~24:00 (*大约在5点30分到6点之间开灯)
  • ☞ 门票: 成人、中学生以上 5,000韩元, 儿童 3,000韩元
    ※镜子迷宫门票(4,000韩元)需要另付
  • ☞ 主页: http://www.star1723.co.kr/ (韩)

一山韩屋村靖窝灯光庆典(일산한옥마을정와빛축제)

照片)四物游戏造型物(上图), 韩屋村全景(下图)

照片)四物游戏造型物(上图), 韩屋村全景(下图)

传统韩屋与五颜六色的灯光照明充满了魅力, 这里便是5月开放的韩屋村——靖窝。目前共有21座韩屋, 以后还将增建草房、黄土房等51座韩屋, 届时将成为韩国规模最大的韩屋村。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工, 但韩屋屋檐上装点的LED照明以及淡淡的松树香气已经足够将游客们迷住了。另外, 韩屋村里还有出嫁的日子、四物游戏、踢毽子等许许多多可以感受韩国气氛的各种造型物。

  • ☞ 地址: 京畿道一山东区沙里岘洞395-9号
  • ☞ 交通指南: :在地铁三号线三松站8号出口的巴士站乘坐37路小区巴士, 在saeteo村入口站下车后步行大约14分钟
  • ☞ 开放期间: : 2015.10.24~2016.02.29
  • ☞ 开放时间:  2015.10.24~2015.12.20 周五~周日17:00~22:00, 2015.12.21~2016.02.29 周一~周日 17:00~22:00
  • ☞ 门票: :夜间门票(16:00~22:00)平日 成人 7,000韩元, 儿童 4,500韩元 / 周末、公休日 成人 9,000韩元, 儿童 6,500韩元
  • ☞ 主页: http://www.jeongwa.co.kr/(韩)

普罗旺斯(프로방스)2015灯光庆典美丽的童话王国

照片)普罗旺斯灯光庆典全景(上图), 电视剧《看见味道的少女》16集场景(左下图), 人鱼公主的原野(右下图)

照片)普罗旺斯灯光庆典全景(上图), 电视剧《看见味道的少女》16集场景(左下图), 人鱼公主的原野(右下图)

以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和《看见味道的少女》的拍摄地而有名的坡州普罗旺斯村庄。在这个夜晚比白天更具魅力的地方, 以“美丽的童话王国”为主题举办灯光庆典。这里有韩国国内最大的灯光隧道(400m), 将《韩赛尔与格蕾特》、《绿野仙踪》等美丽的童话故事呈现在眼前, 为游客提供与众不同的精彩。其中由200万盏LED灯装扮起来的“人鱼公主的原野”是一定不能错过的名胜! LED灯光形成的光波让人感觉仿佛像是在冲浪, 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

  • ☞ 地址: 京畿道坡州市炭县面saeori路 77
  • ☞ 交通指南: 在京义中央线金村站乘坐出租车大约需要20分钟
  • ☞ 开放期间: 年中无休
  • ☞ 开放时间: 17:00~23:00
    (※根据日落时间与天气原因开放时间可能发生变动)
  • ☞ 门票: 6,000韩元, 儿童(7岁以下)免费
  • ☞ 主页: http://www.provence.co.kr/ (韩)

☞1330旅游咨询热线:+82-2-1330(韩、英、日、中)

*以上专栏以2015年11月为基准, 以后可能会有变动, 旅行前请务必进行确认。

V-Train & O-Train【 照片) V-train(由KORAIL提供) 】

从2013年4月12日开始运行的中部内陆观光列车分为往返于中部内陆地区(忠清北道-江原道-庆尚北道)的O-train循环列车和往返于铁岩与汾川之间的V-train峡谷列车。乘坐中部内陆观光列车可以非常便捷地欣赏到韩国中部地区的美丽风光。

中部内陆循环列车O-Train(중부내륙순환열차 O-트레인)

  • Korea Railroad Co., (KORAIL)
  • Korea Railroad Co., (KORAIL)
  • Korea Railroad Co., (KORAIL)
【 照片) O- train (由KORAIL提供) 】

O-train中的“O”字代表着将江原道、忠清北道、庆尚北道三道进行连接的意思,采用了英文字母“One”的首个字母。以白头大干为主题的循环列车。共计4辆列车,205个席位,分为一般室、情侣室、家庭间和观望席等。列车内部还设有咖啡厅、儿童娱乐设施、卫生间等便利设施。

同时,列车内的座位上装有电源,可以为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充电,通过列车内的显示器可以随时欣赏列车在轨道上驰骋的景色。.

O-train除周一外每天1次往返运行,在靠停的所有站点都可上下车

路线(靠停站): 水原 – 天安 – 五松 – 忠州 – 堤川 – 丹阳 – 丰基 – 荣州 – 奉化 – 春阳 – 汾川 – 两元 – 承富 – 铁岩

  • Tourist Attractions on O-Train Course【 荣州学士村(선비촌) 】
  • Tourist Attractions on O-Train Course【 堤川义林池和堤林(제천 의림지와 제림) 】

白头大干峡谷列车V-TRAIN(백두대간협곡열차 V-트레인)

V-Train & O-Train【 照片) V-train外观(由KORAIL提供) 】

V-train的首个英文字母“V”取自英文单词vally的第一个字母,是途经江原道铁岩、庆尚北道汾川、两元等地的列车。列车的外部是以纵横在白头大干山间的白虎为主题进行设计的,也被称作“小老虎列车”。

乘坐V-train列车出行,可以观赏到至今还保留着韩国1970~1980年代模样的一些地方。列车的内部装潢也是以复古风为主题进行的。在车厢里可以看到木炭暖炉、白炽灯等各种70年代所使用过的物品,就连乘务员也是身着1970年代的制服为游客提供服务。

V-train除周一外,每天在庆尚北道汾川站、江原道铁岩站运行3趟,3辆列车共有158个席位。V-train的最大魅力是可以欣赏到峡谷的美丽风光,一边听着列车员对周边景致的讲解,一边陶醉在峡谷美景的愉悦,可谓旅游的双倍享受哦。

与O-train不同,V-train整个列车在行进的过程中不停车,仅在小站两元站和景致秀美的承富站(승부역)停车5~10分钟,给游客提供拍照留念的时间。

路线(靠停站):汾川-肥洞-两元-承富-铁岩

  • Tourist Attractions on O-Train Course
  • Tourist Attractions on O-Train Course
【 照片)汾川站 (左侧), 铁岩站(右侧) 】
详细信息
  • 购买车票:可在当地进行现场购买
    • 在乘坐中部内陆观光列车(O-Train & V-Train)及其他观光列车(A-train, S-train, DMZ-train)时使用Korail Pass(仅可在Lets korail网站购买)或渡口综合通票(现场购买)更方便。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不限次数地乘坐指定列车。
    • 相关网站(Korail Pass):http://english.visitkorea.or.kr/enu/TR/TR_EN_5_7.jsp
  • 费用(单程基准): O-train 23,300~38,800韩元, V-train 8,400韩元~11,700韩元
  • 运行日程

O-train主要站点时间表

O-train主要站点时间表
区分 水原站 堤川站 荣州站 汾川站 铁岩站
4851列车 08:49 11:09 12:03 13:20 13:58
O-train主要站点时间表
区分 铁岩站 汾川站 荣州站 堤川站 水原站
4852列车 16:25 17:08 18:16 19:10 21:24

※ 清州站停车。

V-train主要站点时间表

V-train主要站点时间表
区分 荣州站 汾川站 铁岩站
4861列车 08:50 10:20 11:27
V-train主要站点时间表
区分 汾川站 铁岩站
4863列车 13:50 14:56
4865列车 17:15 18:15
V-train主要站点时间表
区分 铁岩站 汾川站
4862列车 12:10 13:15
4864列车 15:48 16:48
4866列车 18:33 19:36
  • 每月的实际运行日程和区间请登录KORAIL网站查询。
  • 每月为对列车进行检修维护,可能会发生停运的情况
  • LETS KORAIL网站:http://www.letskorail.com/(韩、英、日、中)
  • 电话:+82-1544-7788(韩), +82-1599-7777(英)
  • 韩国旅游咨询热线:+82-2-1330 (韩、英、日、中)

* 上述信息可在事先未进行通知的情况下进行变更,请在出行前加以确认。

照片) 百济文化园区

21世纪的女生与千年前的男生坠入情网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如果您感到好奇可以收看现在正在播出的韩剧《月之恋人—步步惊心:丽》。《月之恋人--步步惊心:丽》中讲述了21世纪的现代女子(IU饰,同时饰演高丽女子解树)穿越到高丽时期,与高丽时代的4皇子王昭(李准基饰)相恋并上演一段凄美爱情的创意史剧。

剧中出现的高丽王宫背景引起了观众们的好奇,这些拍摄外景地在韩国也是人气满棚的观光名胜。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不容错过的《月之恋人--步步惊心:丽》的拍摄地吧。

抱川Art Valley(포천아트밸리)

照片) 天主湖

《月之恋人—步步惊心:丽》第一集中上演了女主人公落水后随时间机器进入到了高丽时期的场景。这场戏中出现的岩壁与湖水十分吸引眼球,这里就是抱川Art Valley的天主湖。

以岩石峭壁与翠绿的湖水而闻名的抱川Art Valley原本是花岗岩采石场,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后被改造成了休闲观光景点。天主湖是因为采石而形成,加上雨水等的水源聚集而形成,最深处的水深达到20米左右。抱川Art Valley内除了天主湖以外还有天文科学馆、户外公演场、散步路、雕塑公园等设施。Art Valley位于山顶,地理位置较高且山势较为陡峭,建议大家搭乘轨道小火车。

  • ☞ 地址: 京畿道抱川市新北面Art Valley路234
  • ☞ 交通指南: 从抱川市外巴士客运站步行约200米到达新邑7统∙抱川畜协入口巴士站→搭乘87-1号巴士到达天主寺巴士站下车→步行约300米即达Art Valley
  • ☞ 运营时间: 3~10月09:00~22:00(入场截止 20:00) / 11~2月09:00~21:00(入场截止 19:00)
    * 每周一19:00清场(截止入场时间为:18:00)
  • ☞ 门票价格
    门票: 成人5,000韩元 / 青少年3,000韩元 / 儿童1,500韩元
    轨道小火车: 成人往返 4,500韩元, 单程3,500韩元 / 青少年往返3,500韩元, 单程2,500韩元 / 儿童 往返2,500韩元, 单程1,800韩元
  • ☞ 主页: http://www.artvalley.or.kr/art9/index.do (韩)

Tip) 附近推荐景点 – 抱川香草岛乐园(허브아일랜드)

照片) 香草理疗中心(上) / 到处都能看到的香草与花卉(下)

香草岛乐园是抱川游一定不可错过的景点。这里就像一个童话世界,充满了各种玩点、看点和美食,游客在这里呆上一天也不会觉得腻。

欧式浪漫建筑的香草理疗中心内利用各式草本为游客提供多种体验。此外,烘焙店和咖啡厅等内还出售利用香草烘制的面包、美食、以及香草茶饮等。这里能够为您提供关于香草的一切体验。

照片) 圣诞村庄内的造型物(左) / 布置着各种玩偶的区域(右)

香草植物博物馆是市内植物园,内部展示有340多种香草植物,游客们不仅可以在这里参观香草植物,还可以直接购买。不仅如此,香草岛乐园内到处都布置有各种玩偶与可爱的造型物,很适合拍照留念。 特别是一年四季都洋溢着圣诞气氛的圣诞村庄是香草岛乐园的别具匠心之处,来此访问的游客们也别它的氛围感染、心情雀跃。

  • ☞ 地址: 京畿道抱川市新北面青新路947番街 35
  • ☞ 交通指南: 从抱川市外巴士客运站步行约200米到达新邑7统∙抱川畜协入口巴士站→搭乘57号或57-1号巴士至山顶一里巴士站下车→步行约500米到达香草岛乐园
  • ☞ 运营时间: 5~10月 09:00~22:00 / 11~4月 10:00~22:00(周六及公休日运营至23:00)
  • ☞ 门票价格: 成人及青少年 6,000韩元 / 儿童4,000韩元
  • ☞ 主页: http://herbisland.co.kr/herbisland/index_ch.php (韩英中)

丹阳温达观光区(온달관광지)

照片) 温达观光区内的电视剧外景拍摄地

温达观光区内配有很健全的旅游设施及丰富玩点,受到众多游客的喜爱。特别是温达观光区内的电视剧外景拍摄地再现了古代中国皇宫、贵族庭院、平民百姓家院、以及商店街景。《渊盖苏文 》,《太王四神记》,《神意》,《玉中花》等很多历史剧都曾在此取景,这里还展示着电视剧拍摄当时穿戴并使用过的服装及道具,给游客们的游览增加乐趣。在《月之恋人—步步惊心:丽》内,这里作为高丽皇子们生活的皇宫而登场。

照片) 温达洞窟

温达洞窟是形成于约4亿年以前的天然石灰岩洞窟,窟内的石笋和钟乳石颇为壮观。洞窟长760米,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其内部观光路线的高低海拔差异颇大,因此给漫步其中的游客一种探险的感觉。洞内常年维持着15度左右的温度,因此一年四季都适合观览。洞窟入口处备有安全帽,请游客们一定佩戴安全帽入内安全参观。

  • ☞ 地址: 忠清北道丹阳郡永春面温达路 23
  • ☞ 交通指南: 在丹阳市外巴士客运站搭乘丹阳-救仁寺巴士后,至温达山城巴士站下车→步行约30米可达温达观光区
  • ☞ 运营时间: 夏季 09:00~18:00 / 冬季 09:00~17:00(清场前一小时截止入场)
  • ☞ 费用: 成人5,000韩元 / 青少年3,500韩元 / 儿童2,500韩元

扶余百济文化园区(백제문화단지)

照片) 百济文化园区全景

作为《月之恋人—步步惊心:丽》主要背景的百济文化园区是再现了三国时期百济王宫的主题公园。园区内再现了百济王宫泗泌宫、百济代表性寺庙陵寺、同时展示了各阶层居住文化的生活文化村落、百济开国初期的王宫慰礼城以及展示丧葬文化的古坟公园等。

照片) 5层木塔(左) / 生活文化村落(右)

百济文化园区内最吸引游客眼球的要数陵寺内的5层木塔了。5层木塔高33米,直耸云霄、远观伟岸,是韩国境内第一个被复原的百济时期木塔。觉得腻。

布满瓦房与草屋的生活文化村落向游客们展示了百济人曾经的生活市景风貌。贵族的的房舍与各种技术者、以及百姓的房屋都有展示,颇为有趣。

  • ☞ 地址: 忠清南道扶余郡窥岩面百济门路 455
  • ☞ 交通指南: 从扶余市外巴士客运站搭乘出租车约行驶6.5公里即达
  • ☞ 运营时间: 3~10月 09:00~18:00 / 11~2月 09:00~17:00 (每年元旦、及每周一休馆)
  • ☞ 费用: 成人4,000韩元 / 青少年3,000韩元 / 儿童2,000韩元(包含百济文化馆门票)
  • ☞ 主页: https://www.bhm.or.kr/html/cn/ (韩英日中)

Tip) 附近推荐景点 – 官北里遗址和扶苏山城(관북리유적과 부소산성)

照片) 落花岩顶的百花亭(左) / 白马江与游览船(右)

扶苏山是海拔仅为100米左右的小山。在扶苏山上曾建有守卫百济王宫与城市的扶苏山城。从其正门扶苏山门进入眼前是绿树成荫的散步路,顺路前行可以见到白马江边高达40多米的绝壁——落花岩。据说百济在新罗和中国唐朝联军的进攻之下失守后,落花亭是百济的宫女们为了坚守气节而跳崖自尽的地方。

落花岩之下就是皐兰寺(고란사),约建于百济末期。观览完寺庙后游客们还可以乘坐皋兰寺游览船(고란사유람선)泛舟白马江之上。

照片) 扶余官北里遗址

坐落在扶苏山城南边的官北里山城是被推测为百济时代王宫旧址的区域。这里包括百济时期的道路在内,还发现了排水设施、蓄水池等。包括官北里遗址及扶苏山城在内的百济文化遗址于2015年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 ☞ 地址: 忠清南道扶余郡扶余邑官北里
  • ☞ 交通指南: 从扶余市外巴士客运站上步行约500米即达
  • ☞ 运营时间: 3~10月 08:00~18:00 / 11~2月 09:00~17:00
  • ☞ 费用: 成人2,000韩元 / 青少年1,100韩元 / 儿童1,000韩元

大邱百年达城PPURI广场

照片) 百年塔

作为大邱市民们的休闲空间,百年PPURI广场拥有高耸的独特造型物。由于出现在电视剧《月之恋人—步步惊心:丽》中而再次被广泛关注的这一造型物是PPURI广场的地标——百年塔。百年塔是大邱达城郡为了纪念100周年,祈愿日后的发展而建。百年塔周边的水上公园将这一代的景色衬托的更加怡人,很多市民都来此散步、约会、或举家外出踏青。

  • ☞ 地址: 大邱市达城郡论工邑达城郡厅路 33
  • ☞ 交通指南: 在KTX东大邱站步行约900米到达大邱地铁1号线东大邱站,搭乘地铁→至大谷站下车后从1号出口步行约100米到达大谷站巴士站→搭乘655号巴士至搭乘郡厅对面巴士站下车即达

南平文氏本里世居地(남평문씨본리세거지)

照片) 南平文氏本里世居地水塘(上) / 寿峰精舍(下左) / 石墙路(下右)

这里是从18世纪初开始南平文氏门人开始聚居的集姓村,现在还保存着朝鲜时期末年样式的9所传统韩屋与2处亭子。位于世居地的入口处的代表性建筑--寿峰精舍,主要用来招待客人或召开聚会。包括《月之恋人—步步惊心:丽》在内的许多韩剧都曾在此取景,游客们也可以以南平文氏本里世居地的石墙路及传统韩屋为背景拍照留念。

  • ☞ 地址: 大邱市达城郡花园邑仁兴3街 16
  • ☞ 交通指南: 在KTX东大邱站步行约900米到达大邱地铁1号线东大邱站,搭乘地铁→花园站下车后搭乘出租车约3公里可达南平文氏仁兴世居地
  • ☞ 运营时间: 10:00~17:00
  • ☞ 主页: http://www.inheung.net/main/main.asp (韩)

Tip) 附近推荐景点—E World83塔(이월드 83타워)

照片) E World83塔(左) / 83塔展望台上眺望到的大邱夜景 (右)

大邱的地标性建筑—E World83塔是从新罗时代遗址的多宝塔上获得的灵感而设计建成的八角形塔,再现了韩国的传统建筑之美。塔顶上建有能眺望大邱市区全景的展望台及空中露台,是欣赏夜景的好去处。

出示83塔展望台门票的话,就能免费获得一张将本人与美丽背景合成的照片卡。大家可一定不要忘记这件纪念品哦。

照片) 天空花园的夜景

从展望台上下来,户外的天空花园也是赏夜景的好地方。五光十色的灯光照明花团锦簇,花园各处布置着钻石戒指、桃心等造型物,是十分适合恋人们牵手漫步的地方。

  • ☞ 地址: 大邱市达西区头流公园路 200
  • ☞ 交通指南: 从KTX东大邱站步行约900米到达大邱地铁1号线东大邱站,搭乘地铁→至半月堂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至内唐站下车后步行约800米到达83塔
  • ☞ 运营时间: 10:00~22:00
  • ☞ 费用: 成人及青少年10,000韩元 / 儿童5,000韩元
  • ☞ 主页: http://www.83tower.kr/index.htm(韩)

Tip) 附近推荐景点 – 大邱近代文化胡同

照片) 3.1万岁运动路

大邱在韩国战争期间,与其他地区相比被损坏程度较小。因此留下了较多的近代生活痕迹。大邱近代文化胡同作为能够了解韩国近代文化的地区,保存着很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建筑等。

照片) 传教士切尼斯(音)别墅 (左) / 桂山圣堂(右)

近代文化胡同虽然是长度仅为1.64公里的路线,但是看点众多,游全程需要2个小时左右。这里有东山青萝岗子, 传教士切尼斯(音)别墅(선교사챔니스주택), 传教士布莱尔别墅(선교사블레어주택), 3.1万岁运动路,桂山圣堂(계산동성당), 李相合古宅(이상화 고택), 徐相敦古宅(서상돈 고택), 近代文化体验馆桂山礼家(근대문화체험관 계산예가), 大邱药令市韩医药博物馆(대구약령시 한의약박물관)等等众多景点。特别是传教士切尼斯(音)别墅因其漂亮的外形,曾多次出现在韩剧中,例如:在《新娘面具》中曾作为木村俊二(朴基雄饰)的住宅出现;而在《爱情雨》中这里曾作为允儿入院治疗的场所登场。

照片) 徐相敦故居(左) / 每个景点都设有纪念图章(右)

想要更加有效率的参观近代文化胡同的话,建议您使用图章游。游客们可以在近代文化胡同到处都设有的观光资讯处免费领取到画有地图的图章游纸张。按照纸张上的两条路线游玩的话就能逛遍近代文化胡同的主要场所。每处景点都有图章,游客们可以在观光咨询处领到的纸张上集齐所有景点的图章。

  • ☞ 地址: 大邱市中区达句伐大路 2029(青萝岗子传教士切尼斯(音)别墅)
  • ☞ 交通指南: KTX东大邱站步行约200米到达东大邱站地下道1→搭乘急行1号巴士至纤维会馆对面1巴士站下车→步行约750米可到达传教士切尼斯(音)别墅

更多信息

* 本专栏编写于2016年9月,之后上述景点的相关信息可能发生变化,请前往游览前务必再次确认。

英国一直是众多著名影视作品的拍摄地,但其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哈利·波特》和《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了。无论您是推崇魔法奇幻剧还是历史题材剧,您都来对了地方。

《唐顿庄园》是在什么地方拍摄的?

如果您发现自己已经无可救药地沉浸在这部获奖无数的古装剧里,被那楼上楼下不尽相同却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贵族与仆人生活深深吸引,那么您一定会喜欢这些拍摄地点。

 

Alnwick Castle, Northumberland, England
Alnwick Castle, Northumberland, England © VisitBritain / Pawel Libera

 

 

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

英格兰汉普郡的海克利尔城堡

这座城堡给人的第一印象就足够夺人眼球——这就是迷人的时代剧中的“唐顿庄园”。这座维多利亚时代建造的房屋坐落在1,000英亩的园林中,至今仍是卡那封(Carnarvon)伯爵和伯爵夫人的家。该家族自1679年开始就一直住在此处。《唐顿庄园》的作者朱利安·费洛斯(Julian Fellowes)长期以来一直是这个家族的朋友。实际上,他在写这部连续剧时,就把海克利尔城堡 (link is external) 当成了原型。

一定要确保提前购买门票,因为这里的受欢迎程度远超你想象!(城堡仅在夏季对游客开放。)

 

在图书馆中起舞(Dancing in the library):

英格兰诺森伯兰郡的阿尼克城堡

在最近一季,阿尼克 (link is external) 作为布兰克斯特城堡出现。在2014年圣诞特辑中,玛丽夫人和亨利·塔尔博特在图书馆跳舞。剧集中,这家人受到罗斯的公公辛德比勋爵的邀请,参加猎射松鸡聚会,但丑闻接踵而来。

 

唐顿村(Village of Downton):

英格兰牛津郡的班普顿

在科茨沃尔德,您会发现风光如画的班普顿村。《唐顿庄园》中唐顿村和克劳利公馆(Crawley House)的外景是在那里拍摄的。您会注意到许多熟悉的地方,如教堂、邮局和酒馆(实际上是当地居民住宅)。

Next door to the post office is Bampton Community Archive (link is external), which posed as the hospital in Downton. Inside you’ll find lots of memorabilia from the drama, including souvenir mugs and handy town maps.

邮局的隔壁是班普顿社区档案馆 (link is external),在剧中被设定为唐顿村中的医院。在里面您会发现很多与这部戏有关的商品出售,包括纪念品杯子和小镇地图。

 

Inveraray Castle, Argyll and Bute, Scotland
Inveraray Castle, Argyll and Bute, Scotland © VisitBritain / Andrew Pickett

 

 

贝茨的牢房(Bates’ prison cell):

英格兰林肯郡的林肯城堡  

是不是他干的?在第三季中,约翰·贝茨因谋杀被关在约克监狱里。但是,更仔细地观察,你会发现这座监狱其实是林肯城堡 (link is external),它位于约克以南驱车几小时的地方。

林肯城堡是《唐顿庄园》所有取景地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处。这里曾经诞生了林肯大宪章,其历史可追溯到1215年。它也是1217年的森林宪章的诞生地,该宪章确保了英国的森林不被贵族接管。

 

为圣诞布丁哭泣(Crying over Christmas pudding):

苏格兰阿盖尔的因弗雷里城堡

在2012年圣诞特辑中,因弗雷里城堡 (link is external)登场了。在这个充满戏剧性的周末,克劳利和罗斯以及她那对闹别扭的父母一路向北,抵达登伊格尔城堡——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因弗雷里。一场盛大的晚宴在国宴厅举行——现实中该城堡的居住者, 阿盖尔公爵一家所拥有的耀眼的家族银器,在这一幕中极为抢戏。

这座城堡是很棒的一日游目的地。从华丽的挂毯和内部的画作,再到16英亩的正规草坪、花坛、公园和林地,都值得一游。

 

热门的《哈利·波特》电影拍摄地

大家最喜欢的少年巫师的足迹遍布英国。跳上扫帚,让我们去探索一番。

前往霍格沃茨(Off to Hogwarts we go):

苏格兰洛哈伯的格伦芬南高架桥

这座架在地面以上100英尺的高架桥可在若干部《哈利·波特》电影中出现——它是去往霍格沃茨魔法学院的必经之路。您可以像哈利和朋友们那样,乘坐在电影中作为霍格沃茨特快列车的詹姆斯二世党人蒸汽火车,通过这个神奇的景观。

一路上,不知道您能不能找到《哈利·波特与密室》一集中亚瑟·韦斯利的小蓝飞行器福特·盎格利亚在高架桥上着陆的地方。韦斯利改装了一辆小汽车,让它一口气装得下8个人、6根树干、2只猫头鹰和1只老鼠。

 

Glenfinnan Viaduct, Highlands, Scotland
Glenfinnan Viaduct, Highlands, Scotland © VisitBritain / Joe Cornish

 

 

魁地奇比赛及其他(Quidditch matches and more):

苏格兰阿盖尔的格伦科

苏格兰高地为最初两部《哈利·波特》电影提供了完美的画面与背景。魁地奇比赛的拍摄地就在苏格兰的格伦尼维斯。《哈利·波特与火焰杯》里的三魔法师锦标赛中则出现了壮观的斯蒂尔瀑布。

 

Glencoe, Highlands, Scotland
Glencoe, Highlands, Scotland © VisitBritain / Joe Cornish

 

 

嘘!霍格沃茨图书馆和医院(Hogwarts Library and Infirmary):

英格兰牛津的牛津大学图书馆和基督堂学院

牛津大学宏伟的波德林图书馆出现在三部《哈利·波特》电影中。这一神圣机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2,其中世纪汉弗莱公爵图书馆在电影中是霍格沃茨图书馆,而隔壁精心建造的拱形神学院则是霍格沃茨医院——影片中,学生因各种擦伤被收治于此,包括从扫帚柄上掉下来,以及触摸了一串被诅咒的蛋白石项链扥等原由。

在基督教会学院里,只需10分钟的步行,您就可以看到一段16世纪的石楼梯——这是哈利和其他一年级魔法学员首次被引进霍格沃茨大厅的地方。

 

破釜酒吧(The Leaky Cauldron):

英格兰伦敦的利德贺市场

破釜酒吧位于利德贺市场牛头通道中,现实生活中是一家配镜店。影片中,从这里可以进入闪闪发光的对角巷购物街,那里有卖哈利恨不得有八只眼睛去看个够的咒语书和药水,

虽然您可能找不到任何魔法商店,但华丽的维多利亚风格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英国风情的地方。给自己买一件经典涂蜡的巴伯夹克——就像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罗恩·韦斯利炫耀的那件一样。

 

9 ¾月台(Platform 9 ¾):

英格兰伦敦的国王十字火车站

霍格沃茨特快列车从国王十字火车站的9 ¾月台始发,这个月台实际上是第4和第5月台之间的拱形墙。

或者,朝着该火车站西部第9、第10和第11月台的入口处行走,您在那里会发现一辆手推车穿过标有‘9 ¾月台’的墙,消失在魔域中。为了帮助您进入角色,那里有一家商店销售有趣的配件,从哈利·波特的圆眼镜到赫奇帕奇的发圈,不一而足。

在外面您会看到圣潘克拉斯的新哥特式的外观,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具有魔法和隐身能力的福特·安格里亚正是在那里起飞的。

 

霍格沃茨以及关于它的一切(Hogwarts and all):

英格兰利维斯登的华纳兄弟影城

在伦敦郊外的华纳兄弟影城巡游(Warner Bros Studios Tour),您会发现整个霍格沃茨的模型版本。您可以细细研究以1:24比例制作的影城建筑。它被用来拍摄学校的外观和进行空中摄影。在这里,能找到影片拍摄中使用的各种道具。

别忘了点一杯黄油啤酒款待自己——这种美味的非酒精饮料,有脆饼和奶油糖两种味道供你选择。

网站介绍

观光网,一份认识世界的旅游杂志。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图片文章

消息订阅

请输入您的电子邮件, 订阅我们最新消息。